新浪财经

投资欧洲:“准备准备再准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 05:46 第一财经日报

  王立伟

  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正将上述欧洲国家作为自己的投资目的地。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去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增加了25%,而近6年来中国在欧洲项目投资额增长了4倍。

  面对巨大的欧洲市场,中国企业的机会来了,挑战也如影随形。

  较之于欧盟成员国对中国的60亿欧元的直接投资而言,中国到欧盟成员国的投资额虽然增长迅速,但仍显得差距颇大。

  一向以开放形象出现的欧洲市场,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一般而言,投资者可以多方比较,考察德国市场、考察法国市场、考察英国市场……然后再作出投资决策。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到欧洲投资,并不存在任何行政上的限制。公司只要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作出设立公司或者设立办事处的决定,然后办理相关的手续即可。

  但到底去哪个国家进行投资,对中国公司则是一个必须作出的选择。事实上,欧洲国家对外来投资的态度十分微妙,各有不同。“英国处于开放的前沿,德国和法国在某种程度上对外来投资有戒心,俄罗斯则可能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外来投资。”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麦立伟分析。

  上述的情况并非多余的担心。一个案例是,2005年,法国人曾经将美国人对达能的收购上升为一场对民族文化财产的争夺。

  这场波及法国上下的有关并购的争论最终以法国政府作出的一项政策调整收尾,这项政策指出,政府有权禁止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被外国公司控制。

  “尽管从理论上讲欧洲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但上述的案例表明,法国对其龙头企业的保护意识要浓一些。”麦立伟指出。

  实际上,对敏感性的标志性的收购进行阻挠,各国的立场几乎都是一致的。那么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麦立伟介绍说,当企业决定投资欧洲、收购欧洲企业时,首先面临的是审批的第一道关,即是否会出现垄断。“对中国公司而言,这反而是个利好。”麦立伟称,原因在于,欧洲的反垄断一般是针对当地公司的,对于中国公司的限制反倒没有那么严格。

  但从中国和欧洲的法律制度的对比上来看,中国公司仍要关注的是,欧洲是一个多元化的、差异化的共同体,欧盟本身由25个国家组成,欧洲市场除欧盟外,还包括那些尚未加入欧盟的国家。

  “这有点像美国的联邦制,法律制度上常常是在州、地区一级上进行规范。”麦立伟指出,这使得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投资变得复杂起来。

  中国投资者不能忽视的是,欧洲各国对雇员比例、员工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非常严格,经营法、税收法等很复杂,特别是当地的环境标准、劳动法等问题,其最低标准是怎样的,是不是可以在统一市场下进行操作,这些问题,都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

  一些中国公司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麦立伟提醒说,中国企业在收购之前,最好认真地进行尽职调查,了解被收购公司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再作出收购的决策。一旦了解到企业存在环境污染或是劳工问题,要提前获得企业前所有者的保证。实际上,的确存在类似的案例,比如历史上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在被收购后,其责任转嫁到了收购者身上。

  尽管存在种种风险,但这并不能阻挡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热情。早前不少企业已经低调在欧洲获得投资的成功。“制造业、银行业、保险业、信息技术、

能源、医药等都是中国企业关注的投资领域。”麦立伟说。

  新的趋势是,不少欧洲企业虽然采取的是招投标的方式出售企业,但他们往往主动上门找中国企业,“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大,人们的普遍印象是中国企业有财力。”

  面对“送上门”的企业,中国企业往往反应滞后。要知道,这些招投标的过程都极为短暂,不允许有延时,而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决策速度则显得慢了很多。“中国企业要早作充分准备,在法律、财务等方面有备而来。”麦立伟建议。

  对于一些企业采取的先少量投资、熟悉游戏规则后再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方式,麦立伟认为这是一种极为明智的审慎态度。

  对比中国法律制度与欧洲法律制度后,麦立伟愈加认为对规则更加熟悉将对中国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的忠告是,准备准备再准备。”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