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矿山收购陷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08:05 经济观察报
万晓晓 曾航 张向东 海外矿产贸易的暴利神话在业界流传。 中国铁矿石需求量的紧缺态势,逼得各大钢企率先“出走”,以投资、控股、参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多种方式获取境外铁矿资源。每吨数美元的利润差,诱使国内民企资本异常活跃,紧紧尾随。 据介绍,2007年初中国企业境外开矿规模已达4800万吨,收购海外矿产金额约为130亿美元。而预计全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约3.55亿吨,占总需求量的55%。 在业界看来,境外收矿不仅可获得丰厚利润,甚至可以左右铁矿石供应量的收放。一时间,很多人逐利而去。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采矿业纯利润上升64%,比2002年增长了15倍,用于公司自然增长和投资活动的现金也较2005年增长了83%。 很多人赚得盆盈钵满,也有人折戟而归——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战略规划及管理水平,多数企业在淘金的同时,正面临信息屏蔽、同业竞争陷阱、负债压力、经营障碍等各类考验。 是迦南地,也是荆棘林 很多企业先前并不知道,不少东南亚国家的矿主是拿着有风险的矿在中国寻找投资。 某民营钢企总经理张凯在菲律宾“偷偷”拿下一座铁矿,63%的矿石品位让他嗅到了金子的味道。低廉的购买价更一度让他欣喜若狂,未曾想到,缺乏相关经验、忽视前期调研,令其付出了惨重代价。 出于资金、技术的考虑,张凯和很多同规模企业一样,将目光锁定在东南亚、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小型矿山上,都说国外开矿成本很低,土一扒开就是矿,根本不需像国内矿那样反复勘测筛选,这令他觉得省心。 但很快,张凯发现,拿到手的虽是优质矿,却处于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而在异国他乡的浓密森林中修建一条配套铁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劳工哪里找、多少时间能修完、需要预备多少资金,都是先前根本没有想到的问题。张凯不得不高价招募劳工,再请人设计、丈量、预算,从密林中伐出一条道来修建铁路,然后还要修建码头,做配套运输,成本层层累加。 “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国外矿山的成本根本不在开矿,而在修路!而那些有经验的买家选矿都在临海区域,最多只需要修个码头。” 终于,在铁路的投资超过了矿山本身后,后续投入不足很快让项目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张凯只得另找企业参与投资和利润分享,好在63%的高品位为他预留了不少底气。 “我还算幸运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挖得到富矿。”张凯至今说来仍显后怕。 众多中国“淘金者”走出去后才发现,传说中土一掀开就能挖到的富矿,多位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地,且基本掌控在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巨头手中,多与中国企业无缘,即使允许进入,也得付“天价”成本,即便是中国的大型钢厂,在其中也只能占到很少的份额。 富矿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很多企业只有奔赴更偏远的地方,或从质量较差的矿里深入开采。缺乏专业辨别能力是上当的关键。“矿在地底埋着,品质需要技术来甄别。而民企只有资金,在地质勘查上缺乏技术和人才,手握外方提供的质检报告,却真假难辨。” 基础建设、技术勘测往往让企业成本累加,付了高额学费后,张凯终于懂得在前期做大量调研、准备,选择海边的矿,快进快出。“第一年进,第二年就出了,最多不超过两年。”选择快进快出的主要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不稳定是很大隐患,不允许他们做长期计划。 近期海运价格的暴涨,更加剧了海外的开矿成本,几乎占一半以上。环保的投资成本,也会在开矿时一并算入,植被的恢复、矿坑的填没、污水的处理一样也少不了。 “我的钢铁网”事业部副总黄河介绍,只要企业前期准备充分,大多还是利润颇丰。矿开出来,把海运成本砍掉,利润至少也能保证20%左右。 但无法预料的状况时有发生,连经验丰富的大型钢企也难以避免。“最近,宝钢和FMG谈判时,就突然遇到了对方港口建设延期的问题。其他大型钢企也面临各类风险考验。”黄河介绍。 要地利,也要人和 拿下了优质的矿山资源后,外用劳工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钢在秘鲁的十余年扩张中,就屡屡受到“全世界最具战斗力的工会”——秘鲁铁矿工会的罢工困扰,据称频率几乎达每半年一次。 首钢以1.2亿美元买下了秘鲁铁矿公司的全部资产后,获得了每年近500万吨的铁矿石产量和2000万美元以上的账面净利润,但愈演愈烈的罢工风潮,也使其损失数以百万美元计。据了解,秘鲁铁矿工会已经与各色投资者斗争了半个多世纪,令大部分投资者铩羽而归。 首钢进入秘鲁后几乎从未安宁过,各种名目的罢工示威此起彼伏,每次达数百人以上。工人们封锁公路,导致矿产加工和装运全线停工,大量铁矿无法装船,导致铁矿产量损失每天可达1.8万吨,经济损失40万美元。工会认为,首钢秘铁的盈利增长很快,但是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却没有随之增长。 “就这样,工人的工资一涨再涨,房子我们给,看病我们管,连看病时打车的路费都得报销。”一位首钢秘铁高管气愤地说。即便这样,仍然无法满足当地工人日益膨胀的胃口。尽管秘鲁政府认定是非法罢工,首钢秘铁最终仍不得不作出让步,基本满足罢工者要求,但往往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劳工问题始终是首钢秘铁最头疼的难题。 不注意环保问题,也是引发抗议争端的根源。据悉,首钢因违反环境法规至少四次受罚,其中最严重的是向附近的圣尼古拉斯湾排放废水,那里坐落着秘鲁最大的深水港。 此外,由于不了解当地国情,还会面临宗教麻烦。有的国内企业偏信矿主介绍,直到开矿那天才发现,他们捏在手里的矿山,被当地土著奉为“神赐”,坚决不允许动工侵犯。而在西非的一些国家,政府根本无法有效控制部落。 对此,黄河提醒,“在对原住民聚居区的矿产开采时,决策都要格外慎重。”澳大利亚某矿到了最后竞标关头,就是因引发了当地原住民的不满,迫使多家海外矿产公司不得不先后退出。 据介绍,中国五矿集团在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时,也遭遇国际竞争者及国外政府审批的阻力,对手报价节节攀升,五矿全部以现金支付,并收购对方100%的股票。不料,加拿大投资法还规定,外国公司收购股份超一定数额后,还必须拿到加拿大工业部部长签发的“通行证”。此外,五矿集团还意识到,加拿大有关工会也将是日后必须面对的强大对手。 内外“搅局” 除了上述成本累加、风险环伺,企业内耗也常使到手的利润摊薄。“国内企业在与海外企业谈判时,受益程度与违规成本并不对称,中方往往面临内部‘搅局’的压力。”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矿产勘查分会副会长刘益康表示。 有时候一个企业根本无力独自拿下一个大矿,但很多中国企业缺乏合作精神。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矿的案例至今让人痛心——最初蒙方主动让给中国企业优惠开采,却无人问津。后来中国有色、中铝、鲁能等多家企业竞相争抢,彼此哄抬价格,最终被加拿大一家矿业公司坐收渔翁之利,之后再全部销往中国市场。 德龙钢铁在海外收矿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每次遇到好项目谈判时,几家参与竞标的国内企业都说要统一口径、一致对外。可事实上,多数企业还是会私下接触,只要预期比到手价格高,就会竞相加价,至于相互拆台、互挖墙脚也是常有的事。 “中国的钢铁企业势力太分散,很难形成集体意志和行动,企业往往单枪匹马作战,容易被对方打垮,也容易被自己搞垮。”德龙钢铁董事长丁立国说。 很多企业在蒙古国的真正意图不在开矿,而在炒卖,致使资源价格不断飞高。由于蒙古国大多矿点的交通生活设施不全,前期的开矿投入巨大,因此,一些实力较弱或不敢承担风险的企业便通过炒卖牟利,再转手给国内企业。在东南亚,也有一些中国的投机商人,取得矿区所有权后不做任何工作,捂矿一年,再以10倍的价钱卖出。对内相互倾轧,对外又常受国际巨头企业的钳制。鞍钢当初在澳大利亚参与某矿竞标时,有一块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矿,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已经是好矿了,等真正要去谈判时,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巨头却都来竞标了。“他们故意把收购成本抬高,从而削弱我们的利润率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几家大型外企惯于在价格低位时大量囤矿,高位时突然放量。”来自河北的贸易商李光曾因此蒙受损失,“我们在印度高价买了矿,运回到国内,每吨忽然降价200多元,致使我们损失惨重。”操控价格的海外企业囤矿、放量并不面临风险。据了解,不少企业运矿船吨位都在15万至20万吨左右,而铁矿石在中国港口存放超过3个月才会收费,每吨每天收0.1元,长期囤矿并不会使他们增加多少成本。 抱团出击规避风险 “各自为战只会削弱竞争力,走联合之路才是上策,可以优势互补,有效避免内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罗冰生说,“中国钢企确实应该做进一步深度延伸,形成矿山—海运—贸易商—钢厂的利益共同体,纵向一体化才能有效稳定盈利。” 对于中国企业赴海外收购矿山涉及的诸多问题,普华永道的合伙人黄佳提出几点建议:一定要选择资源可靠、矿床开采和交通运输条件好的矿点;充分了解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全面考察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及环保等相关的法律;需设计有利的投资架构和退出渠道;必要时寻找有当地经验的合作伙伴,分散经营风险;充分地进行尽职调查和资产评估。作为一位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领域具丰富经验的合伙人,黄佳参与了多起中国资源类企业的海外收购案。 “目前国内企业海外资源类投资多以国家政策银行贷款,融资途径较单一,且海外的矿山收益大多以美元结算,若以人民币贷款方式融资,其中的汇率风险也是较大的。所以和融资相关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而利用活跃的国内外资本市场及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将有助于降低风险。”黄佳说。 从今年7月开始,澳大利亚对劳工输入的管制将更为严格,但澳大利亚投资署驻大中华地区首席代表王恒岩强调,“只要是符合相关标准,澳大利亚并没有限制劳工输入。” 王恒岩还建议,“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应选择正规咨询机构做充分评估、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澳洲洲政府和联邦政府都有大量的相关服务。” 据介绍,澳大利亚投资署中国代表处的设立,旨在为中国企业更好地了解澳洲、投资澳洲。其推出的“重大项目扶持计划”,可对企业提供很大帮助。9月20日,中铝在昆士兰州投资30亿澳币的铝钒土项目获澳洲工业部部长审批通过。另外,鞍钢的金必达铁矿项目也被澳洲政府看作是成功合作的典范,均在扶持计划内。 “企业要真正走出去并获得成功,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刘益康表示,“据悉,国土资源部和商务部正在制定一个专门政策,近期或将出台,目的就在于鼓励、规范和支持国内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