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海油服:亚洲最大近海石油服务商归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 02:07 第一财经日报

  王佑

  9月13日下午5点15分,上海金茂君悦酒店二楼,中海油服(2883.HK)A股上市前最后一场路演正在进行,2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主席台上,已站立8个小时的公司执行副总裁兼董秘陈卫东,依然激情洋溢地展示着一张张PPT文件,他全然忘记了时间。

  对于这家中国海上唯一的综合性油田服务企业也是亚洲最大近海石油服务商来说,15天后也就是明天,就是其A股首发的日子。石油板块蓝筹H股的回归,将由中海油服首先开启。

  在挂牌之前,其申购结果让人瞠目:网上和网下发行冻结资金达2.17万亿元,仅次于“煤炭第一股”——神华能源的2.67万亿元和“亚洲最赚钱银行”建设银行的2.26万亿元,摘得今年新股资金冻结额的“探花”。

  而2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我国目前发行的所有基金数额之和。

  受惠于石油业繁盛

  中海油服,这家中海油总公司控股的企业(上市前持股61.58%,上市后为51%),目前在我国近海钻井市场占有95%的份额,其油田技术服务、船舶及物探服务等方面的市场份额则分别高达60%、70%和80%。

  陈卫东说,以前很多服务企业是单打独斗,但随着石油割据势力的变化,综合性服务商的这个劣势反而变为了优势。目前,国家石油公司对储量的控制占到了80%,国家石油公司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服务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钻井公司,而不再提供纯粹单一业务。

  “近年来,我国石油增量的50%来自于中海油。”陈卫东说。而中海油海上勘探开发业务的60%是由中海油服包办的。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合计的勘探开发费用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1241亿元和1480亿元,其中中海油的勘探开发资本复合增长率达39%。

  中海油服的业绩上升或者下降,与全球石油勘探开发的费用支出密切相关。该市场的支出费用从1999年的1100亿美元增长到了2200亿美元,2010年这个数字还将达到3100亿美元。

  同时,中海油服的成长助推力还来源于全球石油价格猛涨的背景。1992年到2002年,全球油价长期保持在12到20美元/桶左右。2002年至今,惊险的“三级跳”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演:油价只用了3年时间,就由20美元/桶直接跃升至近8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并持续到2007年。

  石油服务商的大量设备和人才因此被市场风卷残云般地抢夺一空。中石油的一位人士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印度尼西亚,某些工程因为钻机的短缺,不得不停工数月。

  受惠于石油行业的繁盛,中海油服去年营业收入达到65亿元,今年预计为87亿元。

  “日费率”折让

  因为与中海油一衣带水的关系,中海油服钻井业务的核心指标——日费率的价格比国际市场略低。

  所谓“日费率”,就是提供服务的钻井装置每日所收取的费用。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的日费率增长了400%到500%。陈卫东说,公司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日费率从2004年的3.33万美元/天升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的6.84万美元/天,半潜式平台在3年内也翻了3倍,目前为15.11万美元/天。但这个价格相比国际价格仍有35%到40%的折价。

  中海油服副董事长兼CEO袁光宇在路演时透露,石油服务的价格是根据产品性能、作业区域以及合同期等要求来制订的,2002年公司与中海油商定的价格比其他公司有15%到20%的折让。2005年,日费率已经到了一个合理的区域,但是现在经过再度调整之后确实与国际价格还有差距。

  公司财务总监钟华指出,今年1月份起,钻井业务和船舶业务的日费率已调高,因此今年一季度分别增加了1.5亿元和0.5亿元的收入。

  这种折价的存在,也使中海油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如果未来国际钻井平台日费率下降,中海油服的下降空间较小,也能保证公司的盈利水平。据估计,今年全球的日费率仍然会大幅上升24%。

  从近海走向深海

  2004年到2006年,中海油服来自中海油的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60%以上。大部分业务来自中海油的中海油服,存在客户过于单一的结构风险。

  目前,该公司共有四大核心业务: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船舶以及物探勘查。其钻井业务是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公司15艘钻井平台中,自升式和半潜式平台各为12艘和3艘,除印尼、缅甸和澳大利亚有3艘钻井平台之外,其余全部供应国内市场。在石油价格低位徘徊的阶段,其钻井的使用率并不高,大约为80%左右。

  如果要获得更强劲增长,在高昂油价长期不变的格局之外,中海油服必须要在近海的勘探基础上伺机发展深海领域和陆上业务。

  我国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刚刚起步,与成熟的墨西哥湾和英国北海相比潜力巨大。目前,中国近海的探区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油气资源储量为400亿吨。近海区域10个大中型含油气盆地的石油资源量为245亿吨左右。

  陈卫东说,现在陆上的石油储量占总探明资源量的60%;而海上已经开采的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只有其储量的9%,中国去年在深水勘探区才打出第一口井。因此,挺进深海将是公司未来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不过,在深水作业的装备和技术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中海油服短时间内是否会有成功的拓展还不确定。

  另外,中海油服务曾是一家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公司,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海陆分界线被打破,公司也不会放弃进入陆地油田服务的市场机会,从而实现海陆全面作战。

  从中国走向境外

  陈卫东称,目前公司的业务已拓展到了东南亚、非洲、欧美等13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境外收入达11.06亿元,占营业收入17%。

  公司考虑通过收购一些境外的中小型石油服务企业,以自己的价格和技术优势获得市场。

  陈卫东曾告诉记者,在俄罗斯当地,大型石油企业如ROSNEFT、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下属石油服务公司的份额一直维持在35%,很大一块市场被除俄罗斯外的石油巨头垄断。“俄罗斯本身的石油行业技术投入比较低。西方这几年虽然进入了该行业,但是产品和服务都非常高端,而中国如果借机挺进俄罗斯,则是处在中间位置,将会非常受欢迎。”

  俄罗斯资源非常好,但石油配套业务上并不理想。去年,俄罗斯上半年油气采出量只增长了2.7%,“传统的采出方式都会受到很大制约,所以急需石油技术和石油提取能力的提高。”

  去年,陈卫东去了三次俄罗斯,走访了油田。他的感觉是,现在的俄罗斯石油工业很像20年前的中国企业——没有投资。他说,俄罗斯在石油服务的技术需求比较大,开发新油田是因为俄罗斯现在的石油政策。“我看到一家公司,连续4年没有一分钱投入,20年前的老设备还在继续使用。现在,俄罗斯当地准备调节它的石油税收方式,促进石油开发的力度,同时改善税收并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陈卫东相信会有机会进入。

  另一种模式则是通过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兄弟单位的合作,进入境外。中海油服正在与中石化合作,为其在俄罗斯萨哈林岛的项目提供固井服务。

  而承接境外企业的大量订单也是另一种做法。它不仅容易学到国际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在获得良好口碑的情况下,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拿到更多的境外合同。今年4月,该公司就获得了哈斯基能源石油有限公司的物探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合同,这一项目是5年来公司获得的最大的三维物探地震采集合同。

  油田服务的双重模式

  王佑

  作为我国近海唯一的一家油田服务企业,中海油服走的是 “局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与之并存的,则是石油公司旗下的各个专业化团队。

  很多境外的油田服务公司,都在尝试对油田服务的某些领域实现“局部一体化”,它们试图通过对细分市场的整合,创造自身的品牌,提高竞争力。中海油服就是这种“局部一体化”的模式。

  而组建完全单一的团队参与市场角逐,则是全球油田服务行业的另一条道路。

  一些石油公司分别把钻井、油田技术、船舶和物探勘察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发展,它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子公司深入到每一个油田服务的细分领域中,从而追求专业化的领先,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这种模式最好的例子就是中石油。中石油把物探、测井、海洋工程等各个子行业单列出来,成立了独立的公司,与其石油勘探主业相配套。

  作为“局部一体化”典范的中海油服,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中国及亚洲近海油田服务区域和服务水平上。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中海油服并不是在中海油的完全庇护下成长起来,而是经历了市场的锤炼。“就像一个人买东西一样,你肯定是在这个离自己最近的超市里买。加上它的价格便宜,你更不会去远的地方买了。”

  同时,通过对海上油田的整体服务,在油价高位稳定的情况下,中海油服可以充分地享受到来自行业成长的收益。

  根据2006年中国的3次油气资源评价,中国海域有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19亿吨,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2.6万亿立方米,待发现天然气资源2.92万亿立方米。中国未来的油气产量的增量将大部分来自于近海区域。

  但除中海油服之外,各路服务“大鳄”也正涌向这些极具诱惑力的区域。目前,我国近海的钻井、油田服务、船舶和物探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中海油服最擅长的钻井业务面临来自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威胁。随着海上石油市场的开放,公司还面临着境外公司包括斯伦贝谢、哈里巴顿等旗舰型公司的争夺。但整个近海钻井领域中,中海油服只留给了竞争对手5%的空间。公司拥有12艘自升式钻井平台和3艘半潜式钻井平台。这些设备的水深从130英尺到1500英尺不等,而中石油和中石化所适合作业的设备水深仅为85到300英尺。

  由于钻井行业存在着强烈的依赖性,因此两大集团的服务领域集中在其母公司勘探开采石油的地区——中国滩海和极浅水域。所以,中海油服的独霸地位还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油田技术服务与钻井业务类似。中海油服在固井、泥浆等技术领域上,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近海船舶的竞争则稍显激烈。国内运营的船舶现已超过110艘,主要分布在渤海、东海和南海海域。截至2007年3月31日,中海油服拥有并操作着70艘近海工作船,其次为深圳华威的20艘工作船,交通部的10多艘工作船以及中石化的10艘船舶。

  物探勘察服务市场上,因为中海油服在船只的装备数量上和先进人才较多,仍然处于压倒性地位,其与境内外公司的竞争地集中在东海和南海等。

  对于中海油服来说,境外的业务拓展非常重要。公司如果要实现其境外收入的增长,必须要深入到世界巨头出没的地带。一方面,只有获得与一流公司较量的机会,才能赢得世界的认同。另外,海上油田的成熟区域集中在境外,而这些成熟区域的油田规模也非常大,容易拿到大的订单。比如挪威石油公司曾经将一处合同直接授予了世界油田服务前三位之一——哈里巴顿,合同价值近2亿美元。

  附表基本数据

  上市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代码:601808

  上市地点: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市时间:9月28日

  发行量:5亿股

  发行价:每股13.48元

  募集资金:67.4亿元

  市盈率:33.03倍

  保荐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