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玉米深加工政策全面转型 行业发展增速趋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 13:46 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一五”时期,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对玉米深加工项目实行核准制,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并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一、严控规模过快扩张 《指导意见》指出,近年来,新建、扩建或拟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合计产能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玉米产量增长幅度,导致了外调原粮数量减少,并影响到饲料加工、禽畜养殖等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 《指导意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控制深加工玉米用量增速,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加强玉米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不含出口)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加快,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同时,要增强玉米深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0年,深加工单位产品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玉米消耗量比目前下降8%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玉米加工副产品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 二、严格行业准入标准 《指导意见》表示,要对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严格行业准入标准。 在建设项目核准上,要调整现行玉米深加工项目管理方式,实行项目核准制,所有新建或扩建项目必须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将玉米深加工项目,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试点期间暂不允许外商投资生物液体燃料乙醇生产项目和兼并、收购、重组国内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十一五”时期,对已经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十一五”期间,玉米深加工重点是提高淀粉糖、多元醇等国内供给不足产品的供给;稳定以玉米为原料的普通淀粉生产;控制发展味精等国内供需基本平衡和供大于求的产品;限制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柠檬酸、赖氨酸等供大于求、出口导向型产品,以及以玉米为原料的食用酒精和工业酒精。 在区域布局上,“十一五”时期,重点是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提高现有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严重缺乏玉米和水资源的地区、重点环境保护地区,不再核准玉米深加工项目。要鼓励和支持国内玉米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若干家大型企业集团。 银联信分析: 玉米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国内玉米深加工产品近年来产量增长迅速。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我国玉米工业化深加工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的产品结构仍保持相对稳定,加工饲料仍是玉米的最主要用途,所用玉米占全部玉米消费总量的70%-80%,其作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发、酒精、酶制剂、调味品、药用、化工能源等八大系列。 玉米深加工现在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第一是加工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等;第二是以第一层次加工的初级制品为原料进一步加工糖浆、酒精等;第三是把第二层次产品再加工,加工成还原胶等。 一、玉米加工产业构成 图表 1:玉米加工产业构成
玉米是三大粮食作物中最适合作为工业原料的品种,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加工业的特点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长、产品极为丰富,包括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酒精、酶制剂、调味品、药用、化工等八大系列,但主要是淀粉及饲料,这些深层次的加工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随之便可带来高利润,据测算,深加工玉米比原粮玉米增值3-8倍甚至更多。 二、玉米深加工发展现状 (一)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玉米加工转化能力增长迅速,年增长速度在20%左右。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山东等玉米主产区,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新建和拟建的深加工企业不断涌现。以吉林为例,2001年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为280万吨,2005年已经达到600万吨左右,4年的时间,扩大了一倍多。有关部门预计,2006年我国玉米加工转化能力达到2350万吨,深加工数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8%左右。 (二)玉米深加工主要产品发展现状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玉米淀粉和玉米饲料两方面,燃料乙醇由于国家叫停粮食生产发展前景暗淡。 1、饲用玉米总量稳定 工业用量快速增长 我国玉米饲料消费占玉米总消费量的70%左右,进入2004年以后,增长速度缓慢,每年增长200万吨左右,增长速度稳定在1%-3%,进入了低速增长期,其增长势头远落后于工业用量。自2001年起,我国玉米工业消费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0年,国内玉米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是全部玉米消费的79.29%,至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4.33%,比2000年提高15.04个百分点。 图表 2:我国玉米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增长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粮油信息中心 银联信制作 2、燃料乙醇的政策转型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办法》明确指出,“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在政策上对玉米、甘蔗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肯定。 2006年12月1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对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燃料能力一事明确表态不予支持。目的是改变不尽合理的农业结构以及控制不断上升的粮食价格,以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2007年9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对玉米深加工项目实行核准制,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并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三)玉米深加工业存在问题 1、技术含量低 目前国内效益较好的玉米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进口设备,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普遍较低。玉米深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成本高,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国内王米淀粉加工的副产品仍用传统方法处理,如生产浓缩玉米浆、螺旋榨取玉米油等;而国外主要是将玉米浸泡水直接转化成肥料或药品,以及提取玉米黄色素、制造膳食纤维等,提高了利用价值。。 2、综合加工能力弱 日前中国玉米淀粉加工厂实际的玉米综合利用率在92%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9%以上。中国的玉米淀粉只有通用的工业淀粉、食用淀粉、医用淀粉等,特种淀粉很少。世界上以淀粉为原料的变性淀粉有200多个品种,而中国只有几十个。80%以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等,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 3、玉米加工规模小 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缓慢,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的加工能力较差,玉米产品种类少,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提升产品档次。现在国内玉米年加工量每年只有1300万吨(不包括饲料),占玉米消费量的11%左右;而发达国家玉米淀粉的生产规模一般不低于年产10万吨,美国玉米年加工转化数量达到3720万吨,占玉米消费量的19.5%。 4、专用玉米品种少 我国专用玉米的育种和遗传研究起步较晚,种质资源基础薄弱,食用、饲用和加工共用同一类品种,缺乏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加上食用玉米、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混种、混收、混储,直接影响商品玉米的质量。 三、玉米深加工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燃料乙醇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强。随着燃料乙醇玉米用量的增加,粮食安全、饲料用玉米减少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凸显。为了协调各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国家对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的态度由鼓励到限制最后到禁止,燃料乙醇生产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近年来,玉米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燃料乙醇的快速发展带动的,燃料乙醇政策的全面转型将使我国玉米深加工发展速度趋缓。 (二)行业风险 目前我国玉米加工企业很大一部分以初加工为主,主要是淀粉、酒精,这部分产品增值率并不高。一些中小企业加工转化率低、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竞争能力低下。而真正发挥了加工能力、有市场、有效益的,延伸产业链条的大规模精深加工企业并不多。 原料之争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中之重。受玉米深加工业高额利润的驱使,大量企业纷纷上马,导致加工能力扩张速度过快,生产水平良莠不齐。项目重复建设带来的主要后果是加工能力总量过大,粮源紧张矛盾已初步显现。与此同时,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初级加工产品产量增加,市场竞争加剧。 (三)其他风险 由于玉米深加工对原粮的消耗不断增加,造成原料供应相对短缺,2005年我国已经由玉米净出口国变成玉米净进口国。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是为追逐利益不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从而挤压以大豆为主的其他作物的种植,同时使下游产品尤其是以肉类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不断攀升,对社会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由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