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方风雷黯别高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 00:53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胡潇滢

  眼下,高盛高华公司董事长方风雷将与合作伙伴高盛集团洽谈分手,从而告别高盛高华。

  9月20日,《证券日报》记者与高盛亚洲新闻发言人取得联系,对于方风雷的即将离职,对方不置一词,只是表示资本市场人才流动本身就很频繁。

  但高盛集团亚洲主席迈克尔·埃文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盛将继续“与方先生进行合作,这个合作可以永远进行下去”。 迈克尔·埃文斯的话究竟是一种客套,还是一种真实情感流露,无人得知。

  但稍后两天,另有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方风雷很可能于年底就离开高盛高华,并计划创立一个规模可达20亿美元的私人资本运营基金。

  多次在投行界掀起风暴的方风雷,这次再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征战前半生

  在众人的视线里,方风雷始终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先锋军,从事投行业务十多年来,一直站在资本市场的最前沿。从中金到中银,到工商东亚,再到如今的高盛高华,在这些投行业务里,方风雷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方风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参军,后来进入广东省一所大学就读,毕业后曾在广东省贸易部门任职,此后他凭借在多家中国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历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九十年代初,由于受到时任建行行长的王岐山的赏识,方风雷北上参与中金公司的组建。1995年6月25日,方风雷出任中金公司副总裁。

  在中金的七年时间里,先是中国电信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方风雷一战成名。而后,方又成功主持了中国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一系列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运作,一时,在投行界方风雷的名字无人不晓。

  最为投行界津津乐道的是方风雷敢和老板摩根士丹利顶牛,1997年中国电信(后更名为中国移动)海外上市时,方风雷帮助中金和摩根士丹利成为这家中国最大电信公司IPO主承销商,但在摩根士丹利的银行家对此交易表现出冷淡兴趣后,受人屋檐之下,方风雷毅然帮助摩根士丹利老对头高盛成为了主承销商,给了摩根士丹利尴尬一击。

  但中金公司中,合资双方——建行和摩根士丹利之间一直暗潮涌动。根据双方最初签订的相关协议,中金的总裁一直由大摩委派,因而方风雷始终只能屈居副总裁之职。

  2000年,方风雷终与中金“分手”。中金前副总经理、投资银行部副总裁、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沈辉、陈凡、章星等与方风雷一道,转投中金的竞争对手中银国际。

  当时,中银国际的国营气氛浓重,方风雷在中银力图创新改革,欲与国际接轨。然而进展并不顺利。虽然,在执掌中银国际期间,方风雷也曾作过收购香港电讯这样亚洲最大宗的收购合并交易,然而,他最终选择离任中银国际CEO,转交雷曼的李山执掌中银大印。

  此时,离任中银国际的方风雷已届天命之年,2002年年初,他远渡重洋,求学于哈佛商学院。然而,业内人士无人相信方风雷就此解甲归田。果然,到3月底,方风雷不出所料地飞抵香港,出任工商东亚的总裁一职。

  2003年方风雷再次离开工商东亚,临危受命,协助高盛设立合资投行。

  高盛为了进入中国,进行了三步走。一是帮助海南证券解决债务危机,拿到进入中国的“入场券”。这张入场券的取得也着实不易,高盛为此向海南证券捐赠5.1亿。

  而后,高盛为风雷带领下的团队提供了8亿元的商业贷款;同时,与高盛一直关系密切的联想为此投入2.72亿元,2004年10月,注册成立了综合类证券公司高华证券。

  高盛进入中国的最后一步,高盛与高华证券合资组建高盛高华。

  根据《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的规定:境外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不得超过1/3。于是,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其余67%的股份。高盛高华可以承销本地上市的A股项目、人民币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也可提供国内金融顾问及其他服务。

  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既使高盛绕过了中国监管层不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券商的规定,又使得合资公司在实际上处于高盛的掌控之下。这使得这家合资券商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困扰其他许多合资公司的难题。

  离任之谜

  高盛高华的成立虽然一度在业内传为佳话,但也决定了它不可知的未来。方风雷的离开究竟是个人愿意还是公司原因,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高盛内部员工及一些业内人士各持一词。但知情人士透露,方风雷在与高盛的合作中,确实存在一些矛盾,在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方风雷只有选择离开。

  按照现有的监管规定和开放政策,合资是外资投行在中国生存的惟一途径。但合资后中资和外资在文化、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冲突不少。

  据了解,高盛决定同方风雷合作在开始就引起了高盛内部一些人士不满,认为该公司含蓄内敛的企业文化以及对个人意识归于集体利益的重视与锋芒毕露的方风雷结合在一起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潜在的风格差异,注定了方风雷和高盛的合作不会太长久.从现在的情况看,高盛和方风雷似乎准备友好分手。外界认为,平静分手符合双方的利益,因为就此闹翻会带来相当多的问题。尚不清楚方风雷的证券公司是否会继续持有合资企业的股份,如果这样的话,他又是否会违背高盛的意愿试图行使控制权。《亚洲华尔街日报》披露,方风雷的证券公司当初从高盛的借款还没有全部偿还。

  知情人士讲道,高盛高华的内部矛盾在半年前就有表现。

  去年年底,高盛高华迁址,正式入驻位于北京金融街的新办公室,但是身为总裁及首席运营官的高盛高华“二把手”周思文却没有出现在这一被高盛称为“拓展中国业务里程碑”的重要现场。随后,周思文从高盛高华离职,转任渣打银行设在新加坡的私人股权投资部门的要职。

  有了高盛高华高管离职的先例,方风雷的此次离任也就显得没有那么突然。

  由于高华证券75%的资金来源于高盛对方风雷等人的贷款,使得合资公司高盛高华更像是高盛的全资子公司。并且,在高盛高华成立之初,双方协议规定,高盛集团具有“选择权”。即在政策允许之时,高盛有权收购方风雷团队的股权,从而为高盛真正成为在中国设立的全资券商奠下了基础。

  虽然高盛集团亚洲主席迈克尔·埃文斯表示将与方风雷继续合作下去,但是依旧不能掩饰高盛独闯中国资本市场的雄心。

  由于高盛的背景雄厚,方风雷在开拓业务方面,似乎没有他当年在中金和中银国际时的作用突出,这一点从他甚少出席高盛高华举办的活动上就能看出,有人甚至用超脱来形容在高盛高华任上的方风雷。

  如今,高盛与方风雷合作已满三年之际,方风雷终于决定再次转身,欲投身私募。

  9月18日《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高盛与方风雷之间正在谈判友好分手。高盛内部人士称,方风雷将在年底前辞去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董事长一职,担任非执行董事职务。 

  面对“离职门”事件,方风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现在要我公开谈论自己未来的计划还为时过早,但我肯定打算与高华和高盛维持密切联系。”他拒绝进一步置评。

  但据知情人士称,方风雷正寻求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支持,打算建立一只规模为20多亿美元的私募基金。这凸显出投资者对中国内地刚起步的私人股本业的兴趣正迅速上升。

  方风雷虽然于10多年前建立中国第一家投资银行,但在创立私募基金方面,已不可能成为第一人了。

  今年基金业有多名投资总监级的人物已经自己创立私募基金或者加盟别的私募基金公司,如肖华、江晖、闵昱、吕俊、李学文等,这个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证券市场。

  深圳金融顾问业协会秘书长李春喻对于方风雷欲投身私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能理解”。目前中国私募基金蕴藏的机会很多,监管部门对股权私募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尤其在私募股权方面,监管部门已经明确了鼓励的态度,在私募的环境里,也更容易施展个人拳脚和才华,对于方风雷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高盛集团与方风雷面临分手危机,虽然高盛公关部门对记者表示,“高盛与高华证券的合作一直很顺利”,但是,这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于高盛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的疑虑。

  高盛高华证券有限公司与高华证券同在一家办公楼办公,一些部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无论是从前周思文的离开还是未来方风雷的离开,都很难立刻将这两家已融为一体的证券公司剥离开来。

  高盛在中国业务的下一任掌门人是谁,高盛高华是否继续保持其合资身份,固然是各界关注的焦点,风云人物方风雷在私募市场中将有如何骄人的业绩,也很令人期待。

  方风雷未来的日子,是在精彩中还是徘徊中渡过呢?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