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奶牛不要重蹈生猪的覆辙 转变生产方式势在必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01:18 中国经济周刊
黑龙江省省长助理、经济学博士 史文清 2007年,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飞涨推动我国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不断走高,并引发了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但就在各界目光聚焦于生猪养殖的时候,我国奶牛产业似乎正在走生猪产业去年经历的老路。 200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3000多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从2006年开始,受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全国奶业增长明显放缓,养殖粗放、奶牛低产、奶农低效、奶源市场不够规范等矛盾凸显。这种情况与生猪生产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 奶业发展正进入低谷 我国奶业总体上处于市场扩张、产业成长期,到了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奶业大省黑龙江为例,奶业发展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随后势头减缓,至2006年年增幅由20%降到10%以下,今年上半年增幅降到3.9%。哈尔滨市奶业从2001年开始连续5年以18.4%的速度递增,但自去年开始速度放缓,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奶牛存栏下降了5.2%。 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情况和全国奶业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从价格上看呈现三个现象:一是奶牛价格下滑。2003年单产5吨的成母牛价格每头在12000元以上,高产奶牛则达到16000~18000元。但现在单产5吨的奶牛价格每头跌至7000元左右,比最高时下降40%以上,且有价无市。二是饲料价格攀升。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饲料价格年均上涨10%以上,直接导致农户养牛单位成本从6000元左右上涨到7300元以上,涨幅接近22%。三是鲜奶价格偏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鲜奶均价基本保持在1.6~1.7元/公斤之间,低于按成本测算的1.9元/公斤以上的合理价位。 上述三方面因素导致奶牛养殖户的比较效益大幅下滑。经调查测算,饲养一头单产5吨奶的奶牛, 2003年平均收益为2500~3000元左右,2006年降到 1030元左右。加上奶牛病残、过早淘汰等因素,全国约40%的奶牛养殖户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倒奶、卖牛、屠宰奶牛现象。 奶牛存栏下降、养奶牛效益降低、奶源供应趋紧、终端产品销价过低,表明我国奶业经过长达十年的快速增长期,现在到了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如果调整应对措施不及时有力,在明年或更晚一些时间,可能会形成全国性的奶业市场低谷,甚至会重蹈生猪生产覆辙。由于奶牛的饲养繁育周期比较长,通常从牛犊到育成牛需要2到3年的时间,一旦跌入低谷,恢复起来比生猪生产更为困难。 奶业市场竞争无序 当前奶牛户效益下滑、利益受损,表面原因是乳制品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的产大于销,而不是供大于求;从深层次分析,则主要是奶业市场无序竞争造成的。 一是过度促销现象严重。我国乳品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为抢占市场份额而采取低于成本的特价销售、捆绑销售等恶性竞争手段,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据调查估算,2006年我国乳品企业因促销而减少收入50亿元,相当于全行业利润的91%。终端价格过低,严重制约了原料奶收购价格调整,造成奶业产业链价格的扭曲。 二是对原奶收购中间商监管力度不够。由于奶源市场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自建奶站有限,大量原奶由中间商收购经营。零散收购、跨区域收购和原奶掺假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奶站以及一些流动奶贩不但向加工企业收取高额代收费用,还盘剥、克扣奶农奶资。据测算,原奶收购环节被中间商吞噬的利润在0.10~0.15元/公斤。 三是“公司+奶农”模式出现弊端。目前奶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公司+奶农”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使奶农处于弱势地位,检测过程不透明,有的甚至通过压质压价的办法盘剥奶农。 转变生产方式势在必行 我国奶牛饲养以家庭为主,饲养方式比较落后。据统计,目前全国饲养5头以下的奶牛户占养牛户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其饲养的奶牛头数占全国奶牛存栏的45%。分散的饲养方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良种奶牛比例不高,纯种扩繁速度缓慢。奶牛平均单产仍然很低,平均两头奶牛才能抵上一头优质的进口奶牛。二是饲养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使奶牛的遗传潜力难以发挥,有效产奶年限越来越短,淘汰率越来越高。三是疫病防治不及时,奶牛发病率上升。这直接导致治疗成本上升、淘汰过多过早。加之2005年以来的效益下滑,使大量养殖户陷入了一种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加快奶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奶业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十字路口,应尽快转变生产方式,强化政策扶持,正确处理产业链内部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建立完善合理、均衡、可调节的价格形成机制,防止奶牛饲养大起大落对农民收入、市场供给、人民生活带来影响,确保奶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议突出抓好“三个调整和五个完善”: 一是调整土地政策,发展规模养殖。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列入农业用地范围,合理安排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用地。重点推广20乣50头规模、采用家庭牧场或股份制形式经营,并实行集约饲养模式的场户或其集合成的规范养殖小区,逐步淘汰散养、低产户。 二是调整补贴政策,让奶农直接受益。增加补贴的种类和额度。借鉴粮食、生猪补贴的办法,将补贴直接发放到奶农手中。 三是调整价格机制,防止“奶贱伤农”。成立由政府、加工企业、奶业协会、养殖户代表四方组成的原料奶价格协调委员会,根据实地抽样调查和测算的数据,确定产奶旺季(5月至10月)、淡季(11月至下一年4月)原料奶交易参考价格。同时,要坚持以质论价,鼓励奶农通过生产优质原料奶获取更多收益。 四是完善规划和管理措施,实现奶业转型发展。制定和完善《无公害鲜牛奶》奶源基地建设和奶牛养殖小区标准以及相关配套法规,推进奶源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认证。通过法律和税收手段,控制乳品企业利用进口奶粉生产复原乳,并加快制定液态奶标识制度。尽快制定我国奶业管理条例、鲜奶生产和收购办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乳和乳制品的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 五是完善企业和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共赢发展。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奶农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经营管理。变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单纯买卖关系为利益共同体,积极引导发展奶农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奶农”、“企业+协会+奶农”等形式,通过签订完善的购销或服务合同,完善一体化关系。 六是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合理规划乳品企业奶区和收奶站点布局。在充分考虑奶源培育历史的情况下,公平合理地确定区域内乳品企业的奶区布局,尽量减少重复交叉。依法对收奶站点进行清查整顿,坚决打击无照经营、坑害奶户、游动收奶、压等压价及随意变更收奶标准等不法行为。全面推行加工企业直接支付奶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奶农收益。对于农企两家出现的奶质与标准争议,应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面进行第三方检测和仲裁。 七是完善科学饲养体系,提高奶牛单产。强化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抓住世界银行奶源基地建设项目启动的良好机遇,加快推进奶牛群体改良计划(DHI)。 八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奶业的支持力度。采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补贴一部分、社会筹集一部分的方式,建立奶业发展专项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适当提高农贷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和实行优惠利率。通过适当的补贴支持保险公司按照“保本微利,最大限度降低养牛户风险”的原则,放宽参保奶牛年龄、降低保险费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奶农对奶牛保险的认知度,提高其参保积极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