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水泥业:政策变化抬高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6日 17:10 经济观察报

  刘伟勋

  8月31日,美国高盛集团斥资8000万美元获得浙江第二大水泥企业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红狮)25%的股权。

  这是2005年外资发起水泥业并购“攻坚战”以来,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尽管有多家外资企业与国内水泥业排位靠前的企业签订了意向性的入股协议,但至今只有法国拉法基对四川双马(000935.SZ)的并购获得了政府审批,其余并购案迟迟没有拿到批文。备受关注的摩根士丹利和IFC入股海螺水泥(600585.SH,0914.HK)事宜,由于未能在国务院国资委批复的有效期内获得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而中途搁浅。

  在数字水泥网执行总裁刘作毅看来,国家政策将很多外资挡在了水泥企业门外。

  2005年12月,海螺水泥母公司海螺集团与摩根士丹利下属公司MS和IFC签署协议,向上述两家外资企业转让海螺水泥11.49%股份。当时正值国家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绝大部分银行停止对水泥企业贷款,海螺集团资金链紧绷,急需引入资金以解现实之困。这给有意对国内水泥业进行投资的摩根士丹利和IFC提供了低成本进入的机会。

  在此前后,外资利用相似的机会纷纷与国内水泥企业达成并购协议。包括拉法基控股四川双马、德国海德堡收购辽宁工源水泥、爱尔兰CRH参股

亚泰水泥和收购小岭水泥、瑞士豪西姆控股华新水泥等,一度掀起了水泥行业的外资并购狂潮。

  今年以来,国家放缓了对水泥行业的宏观调控,银行恢复对水泥企业贷款,加之水泥市场逐步走出低谷,水泥业对外资的资金需求明显减少。与此同时,为控制新增水泥产能过快增长,很多地区暂停上马新的水泥项目,这使得现有的水泥产能身价倍增。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外资当初低价入股国内水泥企业的协议面临着企业和政府的重新评估。

  “政府部门在审批外资并购国内龙头企业时十分审慎,对价格非常关注。”一位曾参与多项外资并购的市场人士说,尤其是在今年7月1日《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后,如果不按《暂行办法》规定的市场价进行并购,则政府审批时很难通过。

  据刘作毅分析,摩根士丹利和IFC对海螺水泥的收购,正是由于当初的收购价格过低,与按照股票市值定价的新规则不符,有关部委最终未予放行。据悉,摩根士丹利与海螺集团当初达成协议时,海螺水泥每股价格不过6.5元。但最近两年来海螺水泥股价一路飙升,最近一个月内股价波动更是维持在50-79元的高位区间。

  或许出于相同的原因,除拉法基控股四川双马因情况特殊而破例获批外,其他的外资入股项目至今没有获得政府批准。有人士据此猜测,政府对于外资进入水泥业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尽管中国在加入WTO时已经承诺对外开放水泥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对国有水泥企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并鼓励大型水泥企业对行业进行重组整合。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公布了60家国家重点扶持水泥企业名单,对“国家队”成员开展项目投资、重组兼并时给予项目核准、土地审批、信贷投放等方面的优先支持。

  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更是凭借的天独厚的资金和政策优势,从今年开始对水泥行业进行大举整合,已经逐步取代外资,成为水泥行业并购重组的主导者。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国建材(3323.HK)筹措了100亿元资金,用于收购十余家民营水泥企业、与区域强势企业合资以及组建南方水泥公司。中材集团则重组了宁夏建材集团等地方国有水泥企业,并多次与祁连山秦岭水泥接触,试图寻找战略合作机会。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