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港资大鳄对内地楼市的冷观与热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 23:06 中国经营报
潜行内地15年,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恒隆集团( 0010.HK)少帅陈启宗一直很低调。 今年8月中旬参加博鳌房地产论坛并担任演讲嘉宾,是陈启宗首次在内地房地产业界高调亮相。他带着恒隆经历香港经济周期的经验而来,也带着对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冷静思考而来,更带着对内地市场的热切期许而来。 冷观市场:泡沫藏在股价里 在陈启宗眼里,开发房地产是赚大钱最好的办法。但他反问道,政府会不会长期地让开发商赚大钱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制是赚大钱最大的障碍,市场越规范越不容易赚钱,这时候赚钱靠胆量、靠灵活;行业规范了,就得拼实力了。今天的英雄不一定是明天的英雄!” 历经香港楼市风雨,让他始终对市场保持一份谨慎和警醒。 对近一个时期以来内地地王频出的现象,陈启宗毫不掩饰他的担忧。他说,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香港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阶段,所以1995年恒隆就停止在香港买地了。“不要以为政府不出手就没事。今天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别的国家发生的事情可能也会波及我们。” 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身没有泡沫,因为所谓泡沫是没有足够需求却因为资金太多把价格推上去了。日本当年的地产泡沫就是这种情形。但中国内地市场不是这样,价格在上升,但确实有实际需求。只不过市场本身没有泡沫不代表这个行业没有问题。“上市公司动辄80倍以上的市盈率,说明一定有泡沫,地产的泡沫就在股票里。现在高价拿地最踊跃的就是上市公司,房价下跌或者股价下降,都可能让这些公司死掉!”在他眼里,房价快速上涨和地产股票泡沫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危机,对无视这两个危机的企业,他讥讽说:“不是天真就是无知!” 现身说法:恒隆50年沉浮启示 陈启宗反思说,创办50年、一度是香港最大华资企业的恒隆,有足足20年间的发展缓慢期,原因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做了一个错误决定:没有买香港新界的土地。“事实上,香港当时经济周期的特点是曲折向上的,恒隆因为保守错过了机会,而新鸿基、恒基都把握住了这轮行情。”他苦笑着说:“我们虽然没有死掉,但成了没死的当中发展最差的一个。” 1991年,他接任公司董事长。1991年~1997年,整个香港没有便宜的土地可买,只能到内地找机会,如今享誉内地的上海恒隆广场和港汇广场就是那时拿到的项目。1997年,香港大熊市来了,恒隆抓紧卖掉两个项目获得20亿元现金。紧接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但当时恒隆已经有50亿元资金在握。接下来,他又走对了几步棋:1999年到2000年,在香港楼市低谷时花几十亿元低价买地,后来香港经济逐步复苏,这些地赚回了两三百亿元,是全香港同行中边际效益最高的;2002年,在上海投资的写字楼和商场都开张了,效益好得像中了头彩一般。 这时又有一件必须做对的事摆在面前:赚到手的两三百亿元该放到哪儿呢? 2003年,陈启宗带着百亿资金再次进入内地找地,选择在二线城市最好的地段开发地标性建筑,并戏称自己是“到二线城市做傻事”。但他相信这样做不容易被别人打垮。2005年,他在天津找到第一块地建商场,之后在沈阳选择两块地也做商业地产。陈启宗拿地的基本准则是:不看好新城,只愿意进入成熟商圈。 目前,恒隆已先后踏足天津、沈阳、济南、无锡、长沙5个内地二线城市。他计划在15年内把400亿元自有资金全部投入内地,大概要投18个项目。他盘算,在不贷款只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按照每年18%~25%的投资回报率计算,每个项目只用4~6年就可以收回投资了。 陈启宗相信这第三件事他也做对了。他坦陈:香港的地产市场机会已经很少了,年经济增长率只有5%,而内地大中城市的增长率在11%~12%,机会当然在内地。 内地策略:专注商业地产开发 恒隆在内地选择专注持有型商业地产开发的策略,陈启宗的理由是:“这个领域的政策风险小一些,懂的人少一些。”他坚决不去碰住宅,最大担忧便在政策风险上,“做住宅开发,目前地价这么高,有可能赶上一次调整就把赚到的钱全吐回去了。而且住宅事关民生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与安全,政府以后要不要让商人在这块赚钱很难说。”此外,住宅开发税率过高也是他回避的原因之一。 陈启宗清醒地认识到,港商与内地企业相比产品优势并不明显,最大的优势在资金上。但现在内地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都很厉害。如果港商还是盲目自大,不认真了解怎么在内地做生意,即使再过15年,港资开发商在内地也只能做二流企业。这是环境和人性所决定的。 他观察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正处在战国时代,政策环境是变动的,商业环境也是变动的,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中,他的原则是“宁左勿右”,就是说,积极进取比谨慎保守更能顺应时势。中国经营报记者:谢红玲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