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荣 北京报道
编者按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巨大舞台,纷纷走出国门,海尔、中国移动、华为等企业成为比肩思科等传统国际巨头的名词,而联想拿下IBM PC更让国人兴奋不已。
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保护期的最后一年,对中国觊觎已久的外资早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不断大手笔收购中国的钢铁、银行、水泥、啤酒等企业股权。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并购市场突然活力爆发,各种收购兼并活动风起云涌。
从上市公司到中国传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都成为外资觊觎的对象。一时间,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弥漫着浓厚的外资并购气息。
无论“走出去”还是“闯进来”的收购,带来的到底是鲜花还是陷阱呢?我们没有答案。
中国楼市引发出的庞大的家居装饰建材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巨鳄瞄准的一片热土。
近日,全球最大的家居装饰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无独有偶,乐华梅兰市场部经理陈海燕也对《华夏时报》透露:“9月中下旬,乐华梅兰第二家店将在北京面世。”比这两家国际建材连锁超市更早进入中国的百安居活动更频繁,逐渐向二、三级市场延伸。“百安居预计明年新开11家店。”百安居华北区总经理文东向《华夏时报》透露道。
一时间,中国家居装修建材市场风雨欲来。
开疆拓土
面对中国1万亿人民币的装饰建材市场,国际建材连锁超市都在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以尽快形成规模化,提高市场占有率。
家居流通专家汪中玉表示,中国建材超市大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并不完善,还受到资金限制,所以在外资面前几乎没有抵抗力。窥视到其中奥妙的国际建材连锁巨头也看中了资本的运作。
“外资超市并购目前中国最大的建材超市东方家园也是迟早的事情。东方家园现在也急于脱手,目前正与百安居、家得宝、乐华梅兰等谈并购条件。”汪中玉表示。
并购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即便在中国迟迟按兵不动的乐华梅兰也从来没有忽视过并购,陈海燕对《华夏时报》分析说:“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并购项目。”家世界在被家得宝并购之前,百安居、乐华梅兰都曾与其有过多次接触,几乎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模式求变
“建材商城作为传统的建材销售形态长期存在,多数建材品牌和商户扎根于建材商城,在消费观念上被消费者根深蒂固地接受,占据着绝对消费份额,外资建材超市在中国将遇到建材商城的强有力的竞争。”业之峰装饰公司的董事长张钧解释道。
据了解,即便在以上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超市发展较早、布点较多、消费层次高且占有一定比率,可是仍然达不到市场份额的10%,而西部及其他地区则不及5%,传统的建材商城仍代表主流。
“目前外资建材超市大举进入不会造成中国建材行业洗牌,外资超市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秘书长任长青分析道。
建材超市定位于终端消费者,而不是装饰公司等大型采购商。在国外,因适应消费者“DIY”的需求,建材超市大行其道。在中国,大多数装修都由装饰公司或装修工经手,作为材料直接采购者的装饰公司(装饰工),大多绕过建材超市,回归传统建材商城。
汪中玉指出,国际建材连锁超市目前在中国的规模效应还没有形成,单店的运营成本很高,东、西部较大的区域消费差异也提高了物流成本,这使得国际建材连锁超市“全球采购”、“仓储式经营”、“一站式购物”、“发展自有品牌”的优势在中国有些行不通。
洗牌
面对原有的模式受限的局面,对中国市场至少提前2到3年就进行研究的国际建材连锁超市开始转型,迅速变化其在中国的经营方式,在国外并不盛行的家装如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业务。
“即便在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百安居也尽量做到本土化。”长期从事建材市场研究的马文瑞介绍说,在成都,百安居通过家装来带动建材的销售。为适应成都建材市场的特点,百安居不仅聘请了熟悉当地建材市场的专业人士,同时还进社区实行“点对点”服务。
即将开业的乐华梅兰也将家装作为主营业务,陈海燕说:“我们还准备将这种销售方式提供给总部,以便在其他地区推广。”
目前,中国家装行业还没有龙头企业,前三名的企业份额加起来不足4‰。
相比国际建材连锁超市的转型,国内的传统建材商城显得有些迟缓,虽然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三森美居等建材商城也在逐步提升自己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竞争力,通过整合资源、借鉴超市与百货行业经验,引进家装、家超市的概念。“但是对于大多数传统建材商城来说,目前还面临管理不规范、一味地打价格战而不是靠服务和质量来取胜。”马文瑞认为,“如果在博弈中,传统的建材商城不停止价格战、革新经营理念、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那么5到10年后国际建材连锁超市或将对整个建材行业进行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