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0VS1 出口转内销需破三道障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 02:55 第一财经日报
李溯婉 几美元的一件衣服或一双鞋子,贴上国际品牌后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可以立刻翻几倍。然而在这场交易过程中,留给中国厂商的利润或许仅有几十美分。 尽管丰厚的利润拱手相让他人,但不少加工贸易企业依然乐此不疲,多年甘愿处于跨国企业所控制的产业链中最低附加值的OEM(贴牌生产)环节。至于为何不向高附加值的品牌以及市场零售环节冲刺,台资企业广州创信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振昌一语道破天机,这实际上是从工业模式到商业模式的转型,其中潜在无限的市场风险,100家企业做工厂,可能100家都能成功,但100家企业做品牌和零售,成功的往往只有1家。 吴振昌将父辈手中继承下来的小制鞋厂,在1990年全部从台湾地区转移到广州,现已发展到年出口额上亿美元的规模企业,并早在1996年于香港成功上市。在吴振昌看来,进入大陆投资十多年来,他的企业在不断升级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工厂的规模,在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及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大大提升。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家已具备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可以借助大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转向内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和自主品牌,打破为他人代工的宿命。然而,吴振昌至今依然坚守在加工贸易这个环节,产品100%贴牌加工出口。 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走专业、高品质的代工路线也无可厚非。但从中可以折射出,出口转内销并非一件易事,对大多数加工企业来说,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作为服装、鞋子以及玩具等多种商品产量都位居全球第一的中国,不少产品的低端市场已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状态,加工贸易企业要转向内销,必须冲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高档市场,往往至少要突破三道障碍:一是资金压力,开发新产品、创建品牌以及开拓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二是市场风险,长期只从事0EM的企业较少机会直接接触市场,对市场潮流、发展趋势等资讯比较缺乏,初次试水零售隐藏较大的风险,而且还有可能遭遇知识产权受侵犯或收货款难等问题;三是政策门槛,不少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仍然以来料加工的形式生产和出口,如果转内销必须要由来料加工转为三资企业,而在这过程中审批程序和手续比较复杂,而且原先加工贸易免关税进口的原材料还涉及补税问题。 尽管由出口转向内销或会遭遇重重困难,但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压力与日俱增,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出口转内销开始被看作是消化国内巨大产能的出路之一。此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综合因素导致出口利润日趋稀薄,也在无形中促使企业学会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随着中国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及内销相关配套政策逐渐完善,那些琳琅满目印着“Made in China”的高品质中国商品,将会逐渐出现在国内消费者的视线中。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