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华源半年报亏4.46亿元 今年扭亏基本无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 14:09 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ST华源8月27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0974.19万元,同比下降49.62%,实现净利润为负44632.33万元,同比下降155.49%。

  公司表示,在主营业务结构上,通过与大股东的资产置换、股权转让、诉讼等,退出了制药、柠檬酸、建材、造纸等产业,增加了墨西哥的纺织产业;在业务量上,受资金的影响,仅公司贸易业务量就缩减了69%,加上常州地区的化工、化纤企业的继续停产,以及化纤市场的价格等因素,造成公司的化工、化纤板块业务滑坡很大;关于华源蕾迪斯破产清算情况,最终损失数目前难以预计,待破产清算结果明确后再予处理。

  除此之外,*ST华源的债务危机也是十分明显。公司表示,由于受到2005年9月中国华源集团发生债务危机的影响,截至2007年6月30日,公司向银行贷款余额237485万元中,已总计发生逾期贷款145259万元,其中短期借款逾期130775万元、长期借款逾期14484万元。

  *ST 华源表示,由于华源集团债务危机对公司的影响仍未消除,停产企业至今仍未恢复生产,预计公司年初至下一报告期的累计净利润仍为亏损。

  银联信分析:

  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源股份”)是中国华源集团通过资产重组改制上市,以募集方式设立,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和人民币普通股(A股)的上市公司。公司创立于1996年7月18日,注册于上海浦东新区。华源股份上市以后,即从单一的“大化纤一条龙”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新材料为主体,化纤、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制品的一条龙开发的企业。公司产品和服务主要涉及原料药、化学制剂、精细化工等领域。

  由于旗下控股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去年8月被曝出“欣弗事件”,*ST华源就开始不再默默无闻了。无论是之前(2005年)其母公司华源集团遭遇的债务危机,还是此后发生于2006年的“欣弗事件”、旗下其他子公司宣布进入破产程序,以及一直到近期再次曝出的“欣弗”含“毒”事件,似乎已经将华源股份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一、遭遇母公司债务危机和“欣弗事件”的双重打击

  1、2005年8月其母公司华源集团爆发债务危机

  2005年8月3日,中国农业银行无锡分行首先发难,起诉华源集团为其江苏子公司借款合同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拉开了华源集团资金危机的序幕。从8月到11月,华源集团至少遭到了6家银行逼债,涉及金额超过12.5亿元。

  2005年9月16日起,华源集团由于贷款偿还逾期,在短短几天内遭到了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十几起诉讼,涉及金额12.29亿元。债权银行冻结了华源下属部分公司和上市公司部分股权,债务危机浮出水面。

  “9•16事件”发生后,国资委迅速介入,与银监会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协调,很快平息了这一危机,被冻结的一些股权得以解冻。同时,指定德勤作为重组华源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银行负债为251.14亿元,其中母公司为41.28亿元。

  导致华源集团陷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其扩张速度过快。成立于1992年的华源集团经过大小90多次并购,资产规模从最初5亿元扩张到2004年底的572亿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医药集团和最大的国有纺织集团。其最初注册资本金只有1.4亿元,此后股东再未进行追加投资,并购所用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在国家开始宏观调控、银行信贷体制改革加快的情况下,华源实施整合、压缩银行负债的速度没有达到银行收缩信贷规模的要求。个别企业贷款逾期、2005年初两家子公司发生被骗等事件最终导致了银行集体逼债。

  2、“欣弗事件”给华源股份造成沉重打击

  在债务危机未了之际,华源股份又爆发了著名的“欣弗事件”。2006年,由于青海、广西、浙江、黑龙江和山东等省、自治区陆续出现部分患者使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又称欣弗)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寒战、肾区疼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卫生部于2006年8月3日连夜发出紧急通知,停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随后,全国展开了对“欣弗”的围剿活动,随着报告病例的不断增多,生产该药的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被迫全面停产,其总经理也因压力巨大而自杀身亡,受“欣弗事件”影响停产的常州3家企业至今仍未恢复生产,这一事件给华源股份造成沉重打击。

  一系列的事件,令华源股份经营举步维艰,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于2007年5月8日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

股票简称A股变更为“*ST华源”。

  二、2007年经营情况未有好转

  进入2007年以来,公司经营未有好转,标志事件有以下三件:

  一是控股子公司破产还债

  今年3月22日,华源股份下属公司华源蕾迪斯因亏损严重,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经常州市中院审理后宣告华源蕾迪斯破产还债。当时的华源股份公告称,蕾迪斯的破产有可能会造成公司2006年的股权投资损失1.85亿元人民币;另外,公司为其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其中涉及人民币2.08亿元,美元0.36亿元。该部分连带责任担保也可能给公司造成一定的损失。华源股份发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华源蕾迪斯去年的净利润亏损达到2.69亿元之多。而该公司的亏损也是华源股份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二是“欣弗事件”再起波澜

  时隔一年,“欣弗”阴霾非但未散,而且余波难平。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2007年度第一期药品质量公告,其中“欣弗事件”的主角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因为药品丹参滴注液pH值不合格而“榜上有名”。

  对此,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批药公司早就在一年前就停止生产了。另据该人士介绍,公司目前仍在停产整顿,等待GMP证书的重新审批,暂时不会对问题药品进行善后处理。

  三是重组方案新东家一拖再拖

  公开资料显示,尽管国资委去年9月已经将所持9.13%股权划转给华润集团,标志着华润正式接管华源,但是华源重组的步伐依旧显得沉重。参与重组华源一年以来,华润认为华源集团的问题比预想的还要复杂和严重,这也是重组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华润董事长陈新华曾表示,对华源的重组要一步一回头,不能急于求成。而华润集团总经理宋林在华源集团2007年经理人会议上指出,对华源的感觉就是缺乏沟通,总部对经营层面的管控能力弱,对资产重视重于对经营的重视。

  由于目前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仍随时会冻结华源集团持有的子公司资产,因此指望华润大幅度向华源系公司注入资金和资产还不切实际。

  三、短期扭亏机会渺茫

  鉴于其2005和2006年度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因此,如果本年度不能扭亏,则公司面临退市风险。但是,从其经营状况分析,华源短期扭亏机会渺茫。

  华源目前虽然已经剥离了医药等非主营业务,同时将主营业务索定在纺织领域,但受资金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仅其贸易业务量就缩减了69%,加上下属常州地区的化工、化纤企业的继续停产,以及化纤市场的价格等因素,造成公司的化工、化纤板块业务滑坡很大。

  另外,虽然华润重组华源一事获批已经半年多了,但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这就导致企业对将来的发展方向非常迷茫,华源要短期扭亏机会渺茫。

  同时,华源的债务负担也非常沉重。由于受到2005年9月中国华源集团发生债务危机的影响,截至2007年6月30日,公司向银行贷款余额237485万元中,已总计发生逾期贷款145259万元,其中短期借款逾期130775万元,长期借款逾期14484万元。公司的财务风险非常突出。

  四、*ST华源巨亏的启示

  虽然*ST华源发生亏损与其母公司债务危机的爆发及一系列质量事件的爆发有直接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一是扩张太快。在资本金无力承担企业扩张所需、而过多依赖银行负债时,这个扩张之路本身就风险较大。而扩张所需的资金一旦依赖银行,那么财务风险就会急剧累积。第二,华源集团在转型和扩张过程中所采取的、把一些被并购企业全“背下来”的“低成本扩张”模式,会使被并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人员负担、

不良资产、技改投资压力、营运模式转型等)逐步加重华源集团的负担。这些问题会积累到一个爆发临界点。第三,大型控股集团还面临如何对控股子公司进行有效管控,如何保证子公司都能围绕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来运行,如何培育集团的核心
竞争力
,如何营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如何营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等复杂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靠企业发展、靠不断调整,这也需要时间,但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则有时确是无情的。因此,银行应当强化风险意识,在对大型控股集团进行授信支持时,应当准确评估企业的控制能力,避免助推企业盲目扩张,防范信贷风险。

  [本文由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