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舍得”的智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 19:30 《新财经》
“舍得”的智慧 文/ 本刊记者 王晓慧 说到“舍得”二字,似乎人人都能说出一番道理,诸如放下烦恼就得到了快乐,放下贪欲就求得了平和。但是,人们十有八九不知道放下什么,如何放下,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宏耐地板的总裁李卫正面临着这样的困惑 经历过太多的选择和取舍之后,李卫决定“放下”。看似天经地义的事,李卫依然要在取舍中选择 只有知道停止的人,才知道 如何加快速度;只有懂得 放下的人,才能够真正得到。 李卫告诉《新财经》记者,他正在学习“放下”。 带领宏耐地板走过了十一个春秋;在大亚进行战略投资之时,让自己从老板的位置上下来,转而成为职业经理人;面对企业的发展,时刻准备着收购与被收购…… 舍稳定求激情 毕业一年开始创业 “创业的感觉妙不可言,一旦你开始了创业,那种激情会引导你前行”。谈起创业话题,李卫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睁大了。可见,这是他的兴奋点。“自从开始创办公司,我就认定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即便有可能失败,我还会重新开始。创业,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给什么我也不换。”李卫充满激情地说。 很难想象,面前这位神态自若的宏耐领军人物,曾是一个仓库管理员。1992年,李卫在北京物资学院毕业,到物资部所属的北京物流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做了一个仓库管理员。一年后,他辞去安稳的公职开始了创业之路。李卫创业之初涉足的并非是地板行业。 1994年,李卫承包经营了中信宝能贸易公司,代理中信德国公司进口汽车配件业务。第二年,他投资创办了北京欧捷华信贸易有限公司,任总经理,代理捷克太脱拉卡车配件的进口业务。也就是这一年,李卫偶然接触到了德国HORNITEX强化地板,并把它引进了中国。不过,当时李卫所做的卡车配件进口业务红红火火,这次试水并没有吸引他太多的精力,它不过是客户有需要时从德国进口来“倒卖”赚点差价的“副业”。“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强化地板的市场有多大,只是在北京接到工程后,才到德国去进一些地板过来。” 都说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但李卫的彻底转行却带有偶然色彩。一次,客户的订货没有提走,为了不赔本,李卫在丽泽桥畔开了一家店面,专门销售这些“积压品”。这就是宏耐第一家地板零售店的雏形,不料生意兴隆,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续“克隆”了很多家门店。 但当时的宏耐地板仍然不是李卫的主业。2000年,李卫在澳大利亚发现当地二手房交易相当活跃,似乎看到了木地板作为房地产下游“配件”的巨大商机。回国后,决定放弃汽车零配件,转而专心做“宏耐”。 比起同期进入中国市场,并开始大规模运作的圣象、四合等强化地板品牌,当时的宏耐绝对是默默无闻,微弱到甚至连听说过这个牌子的人都没有几个。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01年底。 2001年的冬天,当众多品牌一哄而上面临品质危机时,李卫把宏耐地板铺进了建国门地铁站,经受2000万 人次的踩踏而毫发无损,一时间宏耐声名鹊起,成了地板“品质”的象征。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强化地板行业才真正出现了一个成功的营销典范。“我们在建国门地铁站只铺了40平方米的地板,但却取得了几百万元广告费也难以达到的轰动效果。”事隔六年,李卫谈及此事依然津津乐道。 企业做大之后,宏耐地板遇到了企业发展的共同瓶颈:资金满足不了生产需求。2002年,为了解决企业发展瓶颈,宏耐与上市企业大亚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合资成立了北京宏耐嘉业建材有限公司,李卫任董事总经理。 借助资本运作实现企业壮大,这无疑是李卫的“智者之战”。 舍安逸求发展 时刻准备收购或被收购 在中国,号称有5000家地板企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中国的地板企业大都存在规模小、资金少、人才匮乏、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低的现象,加之地板企业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差,行业洗牌已是必然。 据了解,近几年,随着企业的房租、物流、人员、广告等成本越来越高,销售价格越来越透明,地板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低。同时,地板制造属于资源性行业,经济越发达,资源成本越高。李卫告诉记者,“近三年,地板企业的成本增长高达30%,但是产品价格没有提升,利润被压缩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靠扩大生产规模来维持经营。 扩大规模,谈何容易。“中国的地板市场,大小企业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但有能力覆盖全国的企业还不是很多,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企业扩大规模:一、消费的多样性,地板消费的层次差异太大,每个层次都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让每个企业都有饭吃;二、没有足够大的企业,却总有空当儿、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在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上;三、没有外来的冲击,基本上都是自己跟自己玩,压力不是很大,内销不行可以出口。” 中国的地板市场太安静了,这种状况还能维持多久? 在李卫看来,中国的地板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非常好,这个行业真正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对于国外同行来讲,现在进入中国,时机并非不成熟。“它们只是暂时不想来趟这混水,觉得层面很低。这好比几个小学毕业的人在玩游戏,博士学历的人根本不屑跟你玩。这里的成熟,除了包括市场的成熟外,更需要法制交易环境的成熟。” 洗牌就面临吞并与被吞并,收购与被收购,李卫毫不避讳这个话题。但对于同行之间的联合,李卫不抱太高希望。“在中国,同行之间的合作比较难,彼此谁都看不上谁,跨行业的合作反而比较容易。很多小的地板企业宁肯关门,也会拒绝被同业收购。” “强强联手是种趋势,我们欢迎。2002年,宏耐地板与大亚集团合资,合作后发展很快。我们时刻准备着收购与被收购,希望有更强的企业介入进来。” 舍专一求多元 平稳进军泛家居行业 成本升高,利润缩水,这是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宏耐地板也不例外。 “与大亚集团合作之后,我们在地板行业的上下游是非常健全的。大亚植树造林做上游,我们做生产和销售的中下游。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扩大规模的愿望却仍然难以实现。所以,想尝试做其他产品。”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李卫透露了宏耐多元化发展的方向:“比如做门,做室内衣柜等。”看得出,宏耐的步伐较为稳健,其多元化依然没有超出家居的范畴,甚至没有跨出木业门槛。 宏耐的出口情况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李卫很坦诚,“宏耐地板的出口不是很好。原因有三:第一,出口不是我们的主要业务;第二,国外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太多,国家近两年减少了出口退税,甚至取消了退税,降低了企业出口的竞争力;第三,中国现在出口的大都是最便宜、最低档的地板,出口利润远远低于内销,而宏耐地板几乎不做低档产品。” 出口的地板反而是最便宜的?李卫看出记者的疑问,解释说:“国外购买中国的地板大都应用在展览会等一次性使用场合,或者向低端消费者销售,大部分进不了国外主流消费层面。老外来采购,对质量的要求比国内低,他们看重的是价格。同样的投入产出,我们更愿意做内销。” 李卫的坦诚让记者看到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素养。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像以前自己做老板,只要对自己和员工负责就行,我现在还要为我的股东负责。” 舍龙头做凤尾 由老板直降经理人 2002年,宏耐地板与大亚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此后,李卫由老板直降为职业经理人。中国人素有“宁为龙头,不做凤尾”一说,但李卫这职业经理人却做得乐不思蜀。 “在国外,企业的老板是不管经营的,只在关键的时候掌舵。国内的老板不但要掌舵还要做好经营。以前,企业是自己的,使我拥有双重身份。但我觉得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更适合自己。”做老板需要该狠的时候狠,该仁慈的时候仁慈,但李卫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对员工很平等,这样更舒服。” 老板是给很多人打工,职业经理人只给股东打工。对记者的总结,李卫非常认可。 其实,在与大亚集团合作之前,也有人劝过李卫不要去做这个“凤尾”,毕竟,当时宏耐地板不是因为生存问题才与大亚集团合作的。 “当时利润很好。我的心态是,我不在意自己是不是老板。因为不在意,所以很容易接受,很容易进入职业经理人的角色。” 进入容易,做起来难。对心态的调整,李卫和他的员工大概用了一年时间。“说实话,蛮难的。因为心态变了,你的管理层和员工的心态也在改变和调整,有时候不是你调整得不好,就是员工调整得不好。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别扭。” 很多时候,员工依然习惯性地把李卫当老板,这让他为难。在他看来,老板与员工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如果是外聘的职业经理人,很多工作就好处理了。 “老大”是宏耐员工曾经对李卫的称呼。看得出,李卫和员工之间的感情根本无法因为职位而改变。 经历了十一年的风雨,李卫的职业身份完成了从当初的创业者、老板到后来的股东、职业经理人的蜕变,而“宏耐”则从名不见经传,变成了行业主导品牌。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将近结束时,李卫突发奇想,欢快地叫记者看他的全家福。此时,记者才留意到,李卫的办公桌上放满了两个儿子的照片。李卫3岁和5岁的儿子由妻子带着,远居澳大利亚。从李卫凝视照片时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父亲对亲情充满了依恋和不舍。 记者手记 记者问李卫:38岁就“放手”,是否为时过早? 李卫认为,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放弃是绝对的,放下是相对的。放下是为了更好地进取。当你放下自我,舍弃拥有,你会获得从头再来的充实,品味创造收获的喜悦。 能够以退求进,以舍求得,这也许才是成功者的大智慧。记者想起了两个月前采访过的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他的很多大决策,都是在放手之后作出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