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制造了图书版权贸易惊人逆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 02:24 第一财经日报
去年我国引进图书版权10950种,输出图书版权2050种,进出口比例达5比1左右 赵奕 “现在我们引进的图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在8月16日的上海书展版权贸易高层论坛期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楼荣敏语出惊人。 引出这一话题的是一组数据——目前上海市版权引进与输出的品种,每年分别在1000种和250种左右,两者极不成比例。这大致成了全国图书版权贸易严重逆差的一个缩影。由此有观点认为,引进的外国图书太多,会冲击国内出版市场。 但楼荣敏看重的并不是当前这种逆差,而是图书版权贸易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外国好的图书版权不愿交给我们;第二,我们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从而影响了中国图书版权的输出)。” 版权交易持续逆差 从2004年开始的上海书展,今年首次实现了全商业化运作,其中在版权交易方面的变化最大。 本次书展专门划出了一块版权交易区域,10家外资出版社在此设立了摊位,包括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汤姆森学习集团、牛津大学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等世界级的图书出版集团。 汤姆森学习集团营销主管俞晓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我们会把很多有关版权方面的交易放到书展上来进行,通过展示,客户有机会看到我们的实力。” “历次上海书展都有版权交易的区域,本次应该是最大的。”本届书展的协办单位、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葛镇庆表示。 事实上,上海历来在全国各类版权引进和输出数据中都排在前列。参加书展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上海办事处高级业务主管张宇锋就表示,和国内出版社的合作是全方位的,除了大家熟知的朗文辞典,本次展会还带来了更多工商管理类的书籍,以及大量技术类书籍,希望通过展会将来有机会跟中国读者见面。 不过对于本次书展的版权交易,俞晓敏认为并无特别让人惊喜的地方,他觉得版权交易已经进入“白银时代”,即平稳发展的时代。“我们与国内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已经深度化了,包括图书出版的前期、中期、后期,中外双方的出版社都会共同介入,共同开发。” 但深度合作的背后是增长乏力。楼荣敏表示,几年来上海图书版权交易就围绕输入1000多种、输出250种左右的比例在上下徘徊,一直难以取得突破。 而在全国,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今年7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引进出版物版权12386种,其中图书10950种;输出出版物版权2057种,其中图书2050种。进出口比例在5比1左右。2002年,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比1。在版权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出版业作为内容文化产业,国内原创能力不足情况已经凸现,创造性选题严重匮乏,版权贸易成为出版业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方式。”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牛昕告诉记者。 楼荣敏也表示:“认为进出口比例失调就应停止引进是因噎废食,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然后再发展。”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家针对出版行业的优惠政策层出不穷。1月1日财政部颁布了《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该通知将出版企业的增值税从17%降至13%,以减轻企业负担。 而今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推出了鼓励版权输出的8项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出版社操作国外版权项目将不限书号。 但对于上述扶持政策的推出,楼荣敏告诉记者,在图书版权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不缺钱,但是缺人。” 谁在阻碍中国图书“走出去” 楼荣敏所谓的缺人是指版权交易的人才缺乏,包括翻译人才。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近年本来依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并且和美国的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谈了海外销售的事宜,准备出汉语方面的5本书,但是半年过去了,这5本书还是没有出来,我们有的是英译中的人才,但是中译英的人才还是太少。”楼荣敏表示。 在图书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各出版社纷纷表示翻译成了最大的瓶颈。虽然各个洋品牌在进入中国时都会有国内一流的翻译人才相配套,但是在图书输出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跟进却很困难。 “这是每家出版社都面临的现状,我们现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很多都是老同志,年轻人越来越少。”译林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表示。 不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持不同意见:“我不认为人才匮乏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输出的图书品种是不是对方市场需要的。”他认为,假如图书符合对方市场需求,那么版权引入方将会做好翻译工作。 从目前输出到国外的书籍品类来看,基本集中在中医、气功、菜谱、风土人情等方面,关于中国政治、科技、法律等方面书籍还没有占据主要地位。 “这些书籍难以走出去的原因在于,在国外,这些书籍涉及的领域都有着更为成熟的作品,我们的作品没有引起重视。”庄智象表示,因此无论国内版权输出,还是国外版权引进,都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现在国内出版社有误区,把引进出版物当作是出版社的主营业务。按照正常的比例,引进图书应该保持在20%左右,主营业务应是出版社自己的图书品种。”庄智象认为,目前不少出版社为了比拼成果,仅仅把数字做大,却没有把质量做好。 忽略了市场需求,就难以把印数做高。“应该说现在每个出版社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像上海文艺出版社推易中天那样,包装一本书都是要动用全社的各种资源。”韩卫东认为,假如不能合理配置资源,那么版权贸易反而会拖累一个出版社。 好在出版贸易逆差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俞晓敏透露,他正在与庄智象领衔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商谈几本教材的合作事宜,前景十分看好,“我就要来上海工作,虽然上海书展在规模上还不如北京,但这会是我们将来的市场重点。” 本月30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如期举行。在去年的博览会上,版权交易首次实现顺差,共签约版权输出合同1096项,比2005年增长98.2%;版权引进合同891项,比2005年增长6.7%,版权输出与引进之比为1.23:1。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