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风行中国20年。
大量知名企业的涌现成为经济繁荣的一大表征。这些“名企”们作为行业最强者冲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今天,他们有的同中国经济一样蓬勃发展,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标本;有的则功败垂成,在这一场转型社会的摸索中以惨痛的代价换得经济社会运转的教训和经验。
作为强者,他们引领着整个行业摸索前行;作为行业领袖,他们承担着先行者的代价:与并不完全匹配和成熟的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博弈。作为中国经济的探路者,这样的领袖企业永远值得社会尊重和保护。
而今的中国社会,已经从追求经济指标向追求综合指标迈进,这些领袖企业们无一例外的成为积极呼应这一转型的主角。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欣喜。因为,只有当企业开始以公民自居、以责任自省的时候,我们才有希望看到这一转型的真正实现。
标准之变
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根本标准
7月29日,国内最大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在内蒙呼和浩特发布了中国乳业、也是中国食品行业的第一份《企业公民报告》。该报告收集了伊利集团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的实践内容,展示了伊利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对 “责任”二字的深刻理解。
作为企业,伊利在“企业公民”的实践中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但是对于中国社会来讲,这一份报告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因为乳企之间此消彼长的激烈竞争、因为食品行业的高关注度和高“危险性”,这样一份公民报告的出炉,被业内专家誉为:正式开启了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纪元。
众所周知,除了部分垄断行业,各行业内第一集团的企业之间一向存在着极为激烈的竞争。巨头们在各个产品领域、每个销售终端激烈拼杀。而衡量胜者的标准永远是以销售论英雄、以数字称豪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谁的规模最大谁就是行业“第一”的观念充斥着中国企业界。
但这样的状况,自2004年开始悄然转变。
这一年,“首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行为评选”成功举办,跨国公司在这样一个为中国社会承担责任的表彰舞台上轮番亮相,中国企业却集体缺席。在国外各大企业都开始重视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时,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仍把眼光盯在眼前的效益上。这个令人汗颜的结果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公民意识”觉醒的开端。国人忽然发现:业绩的突飞猛进有时候与企业在行业和社会中的贡献并不匹配。
接下来的几年内,国家电网、平安保险、中石油、中移动相继发布了企业公民报告或环境报告。在2005年举办的“第二届最佳企业公民行为评选”中,已有不少内资企业崭露头角,而万科和伊利分别作为房地产业和食品行业的代表登台领奖,更被视为中国“企业公民”开始走向普及的标志。
今年“两会”,一位人大代表首次提出了尽快制定《促进企业公民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议。而就在伊利公布《企业公民报告》的前夕,中国企业公民志愿者联盟成立、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系列报告发布会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企业公民”已经成为时下企业家口中最流行的字眼。
所以,当伊利集团以《责任的力量》为题,并从产品品质、生态发展、和谐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这样一个命题时,有人断言:中国“企业公民”的生长土壤已经成熟,行业领袖们率先做出的尝试将成为跟随者的模板。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公民报告的形式梳理和总结自己的努力。
至此,“公民企业”从业绩导向到责任导向的转变脉络骤然清晰。人们霍然明了:原来,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为行业领导者的根本标准。完成这样的转变,这些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的行业领袖已然从优秀走到了卓越。
蓝海的开拓
所谓“行业领袖”即意味着在行业中承担着最大的责任,而不是享受最大的福利
卓越的企业往往能生产卓越的产品。然而,紧随其后的,将是行业中对此类产品的无尽模仿和追随。
全球化带来了两个结果:技术的透明度不断变高、品牌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因此,行业边界已经被限定和接受,竞争游戏的规则也很明确。企业间‘卡脖子’式的竞争最终把商海变成血色。”这是《蓝海策略》一书作者钱·金夫妇最初这样定义 “红海”。
这种背景下,重复的低端竞争没有效果。企业惟一的出路在于避开竞争,开创“蓝海”。谁能先人一步将眼光放远,为整个行业在一片“红海”之中开辟“蓝海”,解脱参与竞争的所有企业,谁就将领袖群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轻松领跑。
对于中国的食品行业而言,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想当年,伊利从一个回民奶厂发端,打造了“苦咖啡”横扫市场的奇迹。如果当年的伊利没有转战液态奶,而是持续征战冷饮市场,中国的“液态奶时代”不知道要推后多少年。
29岁的潘刚,组建了中国乳品企业的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抓住中国牛奶消费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用了8年的时间将伊利集团的年收入从10几个亿带到了过百亿。牛奶也从过去的营养品真正变成了日用消费品。
然而,8年后的液态奶市场已经是“红海”一片。如果不开拓“蓝海”显然整个行业都将受害。但是,在竞争残酷的商战中转移精力,谁又敢冒这样的风险?
只有领导者才有如此的胸怀与魄力。
2007年,伊利集团一款历时近4年打造的划时代产品“伊利金典有机奶”问世。一举填补了我国有机奶市场的空白。
同样是2007年,伊利推出了另一款重大创新产品——“伊利营养舒化奶”。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款针对国人饮奶后不适——腹胀、腹泻等难题而特别开发的新品,它的乳糖水解率高于90%,对于国人的乳糖不耐受症状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让不能喝牛奶的中国人能够喝上牛奶,让能喝牛奶的人更容易吸收。
新产品的引入为中国的乳品行业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腾飞。从冷饮到液奶、从普通奶到高营养奶,十几年的发展中,伊利寻找蓝海的脚步始终未歇,越来越辽阔的“蓝海”出现在整个乳业从业者面前,乳制品的形象也从奢侈品摇身一变成为健康生活的象征。
强者的博弈
虽然与对手的竞争环境并不完全公平,中国企业界的强者仍旧一直默默付出
“强者才能承担责任。”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如是说。
然而,“责任”常常既意味着对行业的带领,也意味着对尚未完全成熟的政策环境的承担和博弈。
最近刚刚公布的 《企业所得税法》出台了许多企业期盼已久的“两税合一”政策。许多内资企业对此表示极大程度的欢迎。这一点,正是从侧面揭示了内资企业对合资、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的隐忧。
啤酒行业是我国经济生产的一支新锐。第一集团企业的销售额常常交替上升,但是对于社会的直接贡献却不可同日而语。当新秀们经过超常规的发展在销售额上与老牌啤酒企业“燕京”抗衡时,燕京啤酒在纳税一项上的贡献却是新秀们很难追得上的。也正是因为燕京啤酒多年持续不断的贡献,燕京啤酒在国人心中“啤酒行业领导者”的位置才愈发牢固。
无独有偶,当伊利集团逐渐从草原走向世界前台时,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国内大的乳品企业当中唯一的一家民族企业,迄今为止,伊利已经累计上缴税收近60多亿元。与伊利的资产规模相比,伊利相当于又向国家上缴了一个自己。
但正是这些领军的民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却往往成为外资、合资竞争者的可趁之机。以乳业为例,2006年,伊利企业所得税的税赋率是31%。而作为合资企业的蒙牛乳业在香港发布财报时表示,其企业所得税的税赋率仅为8.1%。仅企业所得税一项,伊利上缴的税金就是蒙牛乳业的4倍;此外,外资、合资企业还享受免征城建税等诸多优惠政策,仅这方面伊利一年就比同等规模企业多缴纳1亿多元,因此,仅2005、2006两年,伊利的实际纳税就要比蒙牛乳业高出10多亿元。
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外资、合资企业依靠税收优惠政策,将其少缴纳的一部分税金作为利润、另外一部分用于大肆广告宣传、价格战,从而在实现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打压内资企业。”
所幸,强者无畏。一切政策环境的不配套也只是暂时的。即将施行的“两税合一”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外资和内资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虽然还有5年的过渡期。
行业领袖有责任承担转型期带来的阵痛,他们期望公平竞争,他们也期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个大国的崛起,首先必须是在全球化竞争下一个个领导型企业的崛起。这就要求中国的企业至少是行业领导型企业,除了把目光仅仅盯在本土竞争对手上,还要用一种全球化的眼光和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发展和竞争力。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相对于国际巨头,我们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差距一直在缩小,但气质上的区别仍使二者之间容易分辨。
也许,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渐普及,随着一个个“蓝海”的逐渐开辟,这一差距将已经开始逐渐缩小。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