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肖可 内蒙古额尔古纳报道
7月5日,雀巢在中国的第三家乳品加工厂正式落成,落成后日处理鲜奶600吨。尽管先期1.3亿元的投资相对于伊利、蒙牛动辄数亿的投资有点微不足道,不过雀巢显然把这当成了一件大事——雀巢全球总裁包必达率领着亚太总裁范泰德、现任中国总裁穆立,以及即将接任穆立的德国总裁鲍尔等一众高层,专程赶往内蒙古额尔古纳,使得那班载客数不多的小型客机几乎成了雀巢的包机。
除了参观这个新建成的奶粉加工厂,包必达还宣布了一个新消息:“明年年初将在中国开设第二个研发中心,主要负责营养研究。”该研发中心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环保园,一期投入1000万美元,建成后将成为雀巢在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研发中心。
生产加工与营养研发并进,这恰好符合雀巢正在进行的转型——成为一家营养保健品公司。
转型
雀巢“味道好极了!”的广告词虽深入人心,但时过境迁,在包必达的精心打造下,这家靠即时婴儿食品和速溶咖啡起家的老牌欧洲公司正努力转型为一个健康、营养、高科技和个性化饮食的倡导者。
营养品将成为驱动雀巢价值增长的新市场。在雀巢集团内部,营养品业务已升级为一个独立的完整部门;公司每年近6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中,约有1/5用于营养食品的开发,遍布全球的3500名研发人员负责营养品从口味到包装的定制化服务。
让雀巢如此“兴师动众”的原因在于,数据监测公司发现,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营养。
包必达的目光落在了这个市场点上,并从去年开始将其作为公司刺激销售增长的一个重要举措。
2006年10月19日,包必达在瑞士的一次新闻会议上宣布,公司2006年前9个月销售收入提高了9.1%。而营养品新业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作用,包必达的评价是“它们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这个转型,雀巢早有准备,包括展开大胆的收购行为。一周前的7月2日,雀巢宣布以25亿欧元正式收购了瑞士诺华制药公司的营养部门。这项收购实际上从2006年底即已经展开。收购后,诺华公司目前在营养品部门工作的2000名员工将加入雀巢公司,这将大大增强雀巢营养领域的研发能力。
与此同时,今年2月,雀巢宣布退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亚洲国家的液态奶的生产与销售。
利润微薄的液态奶拼的是便利的奶源和低成本,这显然并非雀巢强项,而技术含量较高的营养配方奶粉似乎更符合雀巢的转型思路。
加码中国
雀巢在东南亚退出液态奶市场的同时,在中国的奶粉事业却在加强。
“额尔古纳工厂一期日处理鲜奶600吨,而雀巢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其具备日处理鲜奶1500吨的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乳制品加工厂,之后还会进一步扩充产能。”包必达称。
雀巢将在中国大力发展营养业务,“营养业务对于雀巢在中国的未来越来越重要”,包必达称。雀巢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营养业务,主要是配方奶粉。
目前雀巢在中国有3家乳品加工厂,青岛工厂负责液态奶,黑龙江双城工厂、2004年收购的额尔古纳梅鹿工厂,以及刚刚建成投产的雀巢额尔古纳工厂生产奶粉。虽然在伊利、蒙牛的夹攻之下,液态奶成效甚微,但是在奶粉领域,尤其是添加营养素的配方奶粉上,雀巢一直遥遥领先。
中国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已经被外资巨头占领,而雀巢作为其中惟一一家拥有奶源基地的外资奶粉企业,凭借奶源的相对优势成为其中的第一品牌。
中国乳制品市场中,液态奶由于竞争压力大利润微薄,而奶粉则属于乳制品中利润较高的产品,尽管伊利、蒙牛2006年销售额均已经超过160亿,但在奶粉领域仍落后于雀巢。
雀巢在奶粉领域的强势归功于其营养配方的研制。2001年,雀巢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负责营养产品研发,添加营养元素的配方奶粉一直是婴幼儿妈妈的最爱。
“投建新厂是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包必达解释。而随着产能的增加,研发投入也在加大,并购诺华收编2000名富有营养研发经验的员工之后,雀巢打算在中国开设第二个研发中心,提供更多适应中国市场的营养配方产品。
“雀巢是靠奶粉起家的,奶粉销售占全球销售额的15%,在亚洲市场上,奶粉销售更占到50%。”包必达介绍。虽然中国销售额目前只占到全球的2%,但对于处在转型中的雀巢,要保持在中国奶粉市场的老大地位,中国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如今这家靠即时婴儿食品和速溶咖啡起家的老牌欧洲公司,正努力转型为一个健康、营养、高科技和个性化饮食的倡导者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