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石油帝国转型的启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02:53 第一财经日报
王佑 日前,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下称“SABIC”)动用116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世界500强——通用电气塑料部门(下称“GE塑料”),这一案例在中东乃至整个化工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不仅是中东地区耗资最大的一笔并购,也预示着传统“石油帝国”沙特的悄然转型——从石油开采、出口向加工精细、高端化工品转变。 沙特的优势在于: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低廉的成本及靠近未来最大市场之一东亚的地理位置,这方便了沙特的原油出口。拥有无可比拟石油财富的沙特,其石油储量为2640亿桶,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天然气储量为250万亿立方英尺,位居世界第四。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沙特在发展衍生石化产品上信手拈来,也造就了类似SABIC这类专攻化工品产业巨头的崛起。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时刻携手亚洲石油企业,建立合资公司。 1970年,沙特石化的年产量仅有200万吨,2006年其年产量达到了6000万吨,占全球8%。到2015年,沙特石化品的产量有望达到1亿吨,年增幅为12%。届时,沙特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石化产品生产国。 为了保住资源,沙特不允许国外企业对当地进行石油勘探、开采、生产(但不含部分矿业服务),但是它却在中下游合资业务上实现着突破。以沙特阿美公司为例,这家仰仗着庞大石油储备和政府大树的石油生产公司,开始了中下游化工品的试水。2007年它在中国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合资模式:率先进入上到化工品的生产加工,下至汽柴油销售一体化的项目,其合作伙伴是国内最大的化工品制造商中国石化以及埃克森美孚。 而刚刚斥资吃下GE塑料的SABIC,也有望入股中国石化在天津的乙烯项目,未来还可能在山东继续携手中国石化的炼油企业。而此前,沙特公司已与北美、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结成了战略伙伴,这类中下游石化合资公司的遍地开花,恰恰是凭借其丰富的原油资源供应,换取当地的投资回报。 中国石化的一位人士表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去年中国进口石油占到了46%,到2009年将会增长到60%。过去6年中国原油生产,从1.6亿吨增长到1.8亿吨,年增长率只有2%,但是进口的原油却是以3%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从原先的6000万吨,增加到去年的1.4亿吨左右。而原油的重要来源地区就是包括沙特在内的中东国家。 现在,相比在美国以及其他市场的开拓,沙特与中国企业在中国本土合作,无疑是一个最佳的时机。在人民币升值和加息的过程中,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中国的大规模石化制造领域,既可以保证其收益的丰厚,又能够产生因汇率所带来的大幅增值。 因为原油的低成本效应,沙特在本国进行着大量石化衍生品的生产和加工。在当地的西海岸,沙特阿美建立了一家集精炼和石化于一体的大型工厂,预计每年将生产130万吨乙烯、100万吨丙烯和600万吨天然气。这些产品的产能,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达到(中国最大的乙烯生产企业,产能仅为100万吨)。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整个亚洲需要更多化学品。SABIC一位高管表示,SABIC去年100万吨的出口产品大部分供应了中国。而中东一半的石化需求将来自于亚洲,亚太地区将会是石化产业业务量增长最大的增长点所在。因此沙特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转型,一手稳固原油供应,一手谋得化工品的高利润。对不断有油气资源重大发现的中国而言,这种转型无疑也具有启发意义。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