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装备业集群化破题:3年2300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7日 16:20  21世纪经济报道

  武汉报道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王传晓

  5月25日,本报记者从武汉市发改委获悉,<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近日通过专家评审,一个总产值2300亿元、9大产业集群发展的装备制造业蓝图跃然纸上,目标是2010年在现有产值上实现翻番。

  "目前武汉市'十一五'期间确立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和电子信息,其中70%左右就是装备制造业。"武汉市发改委工业处副处长樊志宏向记者表示。

  作为这一规划的主要起草者,樊志宏这样描绘武汉未来的装备制造业:几家龙头企业冲在最前面,一群中小企业去细分市场,第三梯队的是相关的配套企业。整个队列的基础,是一个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研发、咨询、展览等。

  激光重组效应

  事实上,在<纲要>出台之前,武汉市打造装备制造业"梦之队"的行动就早已展开。其中,一个最为经典的动作就是全市激光产业的重组、整合。

  据武汉东湖开发区有关人士介绍,武汉的"中国光谷"是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集群,分布着大大小小50多家激光企业,年产值17亿元,占领了国内55%的市场份额,并称雄东南亚。而在这50多家企业中,以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和光谷激光最大。

  然而,由于上述三家企业都做激光的全套产品,产品线雷同,进而形成正面竞争。价格大战的背后,就是三家企业利润下降,拱手将市场老大让给深圳大族激光

  痛定思痛。2006年4月,武汉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带队,到上述三家企业调研,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最终确定以上市公司华工科技为平台,重组三家激光企业。2007年1月,新公司挂牌,企业年总产值也有望冲到12亿元,成为国内激光业的老大。

  武汉三大激光企业的重组,马上在该市中小激光企业中形成了"鲇鱼"效应。一个月后,注册资金5000万元,由武汉8家中小激光企业组建的武汉乐博(LOEB)公司成立。据了解,乐博公司已向东湖开发区提出项目用地申请,规划用地面积500亩,拟计划分二期、四年建设完成,总投资3亿元,全部运营后,年创产值10个亿,年创税收2个亿以上。

  武汉乐博公司发起人、武汉众泰激光总经理付俊深有感触:"中小激光企业只有联合,才可做强做大;各自为政,无异于慢性自杀。"

  "安内才可攘外。"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称,整合三家激光企业之后,公司解除了激光企业同城操戈的烦恼,正在考虑开拓企业第二利润增长点。据记者了解,华工科技欲三年之内,投资2亿元,与微软合作,进军光存储产业,拟三年内将光存储产值做到10亿元。此说未得到华工科技方面证实。

  装备制造"集团军"

  激光企业重组的成功,让武汉市官方拥有了打造装备制造"集团军"的信心。

  樊志宏告诉记者,<纲要>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发展产业集群。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三年后这些集群的产值规划:汽车及零部件集群1000亿元;船舶及配套集群200亿元;机车车辆集群50亿元;光通讯及移动通信装备200亿元;激光产业100亿元;电气装备集群200亿元;数控机床50亿元;环保装备400亿元;冶金装备1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背依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老工业基地青山,武汉在规划中明晰了自己的装备制造业版图:即东湖开发区——江夏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动力装备、机车车辆制造、船舶及配套、激光等工业园或基地;武汉开发区--蔡甸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青山--阳逻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建设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等。

  武汉市发改委人士称,发展装备制造业,除了对各个产业集群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外,另一着力点,就是推动一些产业雷同的企业之间开展资本层面的重组和技术层面的合作。

  中国南车集团在武汉的江岸车辆厂及武昌车辆厂,产业结构老化,武汉市特意在该市江夏区辟出大片土地,供其进行重组,"打造亚洲最大的火车货车基地"。

  没落贵族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和新贵华中数控的技术合作正在展开。华中数控的副总经理熊清平向记者表示,"我正在起草协议"。根据初步规划,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将会使用华中数控开发的数控系统。

  此外,为了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武汉市主动促进当地企业与世界500强对接:西门子重组了长江动力集团,阿尔斯通入主武汉锅炉集团,一举解决了两个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瓶颈。

  破题路径

  发展装备制造业,武汉如何破题?

  武汉市发改委一位人士认为,当前应全力发展上游企业配套的产业。由于配套短板,武汉装备制造业规模一直做不大。

  武汉汽车协会常务副会长应章顺感叹,武汉不乏武钢、东风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巨人,但他们冲锋陷阵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是在孤军奋战,缺少配套的企业与之呼应。<纲要>的出台,则意味着目前武汉装备制造业各自为战的局面有望改观。

  樊志宏亦坦承,武汉装备制造业的短板之一就是配套体系的不健全。"比如模具,计划经济时代每个厂都有自己的模具车间,后来旧的工业服务体系被打破了,而新的没有建起来,现在很多企业的模具都是去江浙采购。"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汽车行业,2006年武汉汽车总产值有427亿,其中整车为321亿元,零部件只有105亿元。应章顺分析,目前武汉市的零部件产业发展落后于整车,缺少大块头的企业,仅有保险杠、座椅等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发展比较好。去年,神龙汽车公司发布150亿元零部件订单,本地接单不到40亿元。

  研发瓶颈,亦是阻碍武汉装备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光谷首席科学家赵梓森认为,目前武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很多还是以高校为中心。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承担科研任务的高校相关实验室,往往还被安排创收任务,去做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至于被戏称为"教授去拧螺丝"。 "建立一个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研发平台,则可有效缓解这一难题。"赵梓森建言。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装备处长程竹生认为,武汉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程举例称,武汉锅炉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第二梯队的领头者,但后来花了很大力气去做6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结果拖累了自己,"最后不得不依靠外资发展"。而同属第二梯队的无锡锅炉厂,"一直搞环保锅炉,日子不比三大锅炉厂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