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加息不能压缩流动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6日 13:5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几月,“流动性话题”已成焦点,而我对货币供应过度的判断,不怀疑。可观察的指标,为银行存贷差。手头有两月前的数据,整个银行体系存款余额为35.9万亿,而贷款余额为24.8万亿,闲置资金达11万亿。经济学说,流动性过剩,会引发通胀、导致经济过热,因此,压缩流动性事关大局,政府不可能不重视。

  要讨论的是,减少流动性,政府该如何处理?学界一直有人支招,建议央行大幅加息。我的看法,央行发行定向票据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皆可回笼货币,办法对。但不明白,加息怎能减少流动性?简单的推理,流动性过剩,表明货币供给过多,而推高利率,只会减少货币需求,供应未变,难道流动性能自己不翼而飞?

  我与“加息派”的分歧,在对利率的认识。现在的经济学教科书,众口一词,说利率是政府调节经济的工具。利率是工具吗?老实说,我有疑问。因为按教科书的解释,利率是货币的价格。既然是货币之价,那么利率得由货币供求定,政府怎可人为加减?奇怪的是,对一般商品价格,大家反对政府插手,可为何对货币价格,却反而希望政府操纵呢?

  以错攻错,乃辩论术,雕虫小技。不过只此一问,“利率工具论”便露出破绽、错得明显。其实,我并不同意利率是币价之说。我的观点,货币的价格,不是利率,而是它的购买力。比如,一把斧头的价格是10元,那么反过来,则可说10元货币的价格是一把斧头。是的,作为固定充当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之价,只能用所购得的物品数量去表现。

  还有个证据,可以支持上述观点。读经济史便知,利息的出现,不仅要早于货币,而且在没有货币的地方,付息现象也比比皆是。早年在中国民间,实物借贷很普遍,春借粮两斗,秋还两斗半。那多还的半斗,自然是利息。半斗“利息”除以原来借的两斗,比值就是利率。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见货币,但利率却照样有,显然,利率是币价的说法不可信。

  利率不是币价,但这也不是说,利率就可由政府决定。说过了,决定利率高低的,除了借贷之数,还有利息之量。那么利息为何物?它如何定?对此,有两位经济学家不可不提,一位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庞巴维克,他说,由于现在的钱贵于将来的钱,若现在想要提前预支将来的钱,那么就须付价差,这个价差就是利息。即是说,利息是货币的时滞之价。

  另一位是美国的费雪。与庞氏比,费雪的观点大同小异,但角度不同,引出的含义也不同。费雪说,虽然人性普遍不耐,但程度却有高低之分,有人很不耐,有人稍耐些。于是,不耐的人要即时享受,就得用将来的期货交换稍耐人的现货,为达此目的,不耐的一方必须给稍耐的一方贴水(付息),简言之,费雪认为,利息是“耐”的报酬,“不耐”的代价。一个人越不耐,所付利息就越多,利率也就越高。

  我赞成费雪的分析。仔细想,的确是不耐程度决定了利率。比如战乱时期,人们生死难卜,前景看淡,于是不耐上升,利率通常被推高;反之,太平盛世,人们丰衣足食,人心安定,不耐下降,利率也下降。另一个例子,是国债利率与银行利率。为何国债利率通常要高于银行利率?原因是政府不耐,要着急找钱弥补赤字。再有,当下国内民间借贷利率为何也普遍高于银行利率?答案是银行审贷繁琐、时间长,有人不耐等待,宁愿支付更高的利息。

  类似的例子多,不必再罗列。重要的,是费雪的利息理论究竟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大致说,我认为有三点。首先,利率是由不耐决定,与货币供应无关。上面的例子,国债利率与民间利率均高于银行利率,并非货币供应有何改变,而是政府与厂商的不耐导致了利率差别。由此推出的政策含义是,央行抬高利率,不能减少货币供给。换句话说,流动性过剩,不能用加息来解决。

  其次,影响不耐的因素都会影响利率。比如出现了通胀,人们预期未来物价会大涨,不耐程度加剧,于是纷纷贷款消费。如此寅吃卯粮,利率肯定被拉高。这也是为什么通胀时期

美联储要加息的原因。很多人以为,美联储加息是为了控制通胀,其实不然,恰恰是通胀引起了加息,加息只是通胀的结果,不是压制通胀的手段。弗里德曼说,通胀始终是货币现象,控制通胀的惟一办法,是收紧货币供应。

  再次,脱离不耐加高利率对经济有害无益。还是举通胀的例子。假如基点利率4%,而通胀指数2%,那么市场利率应升至6%。但如果为了压制通胀,央行把利率提高到8%,结果如何?那一定是贷少存多。问题是,银行高息吸存却不能贷出,岂不要被憋死?若银行不想关门,自会设法变通。但只要银行把钱贷出去,需求就不会减少,政府控制通胀,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综上分析,利率只是市场信号,并非政府调控的工具,因此,那种认为加息可压缩流动性的观点是错的;认为加息可压缩通胀的观点也是错的。对付通胀,关键在压缩流动性;而减少流动性,治本之策是控制货币发行。不然,货币源头管不住,总在下游动脑筋,东堵西堵,流动性仍会泛滥成灾。对此,政府当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电邮:wangdongjing@263.net)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