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手机之辙 汽车之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 10:39 《财经》杂志网络版

  国内汽车的主要市场将向中级车发展。自主品牌不在这一竞争白热化的领域突破,很易重蹈国产手机兵败如山倒的覆辙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实习记者 欧阳长征】过去是家电、PC和手机,现在似乎轮到了汽车——自主品牌大放光彩的时候到了。

  在刚刚落幕的上海国际汽车展上,不仅奇瑞、吉利这些“血统纯正”的自主品牌厂商带来了大批即将上市的新车型,连原来主要依靠合资品牌发展的上汽、南汽,也把从海外收购的罗孚技术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荣威750”和“名爵MG7”。

  奇瑞今年前三个月的汽车总销量达到了8.96万辆,刚刚过去的3月,奇瑞乘用车销量创记录地达到了3.8582万辆,月增长95.01%,甚至超过了上海通用而进入国内乘用车排行榜的前三名。

  业界关于“自主品牌发展道路”的讨论已悄然转变。大家更关注的是,自主品牌究竟在何时能取代合资品牌,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自主品牌之所以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大。从国际经验来看,当车价相当于人均GDP的两到三倍的时候,便是一个国家轿车大量进入家庭的时期。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韩国在80年代中期,汽车产业都经历了十年的快速成长。

  据北京地区统计数据,目前居民

购车均价为7.7万元,10万元以下的占70%以上。据此,人均GDP在2.5万-3万元的地区对轿车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考虑到城乡差别,一般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两到三倍,人均GDP超过1.2万元的地区将成为快速增长的地区。现在,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人均GDP均超过了1.2万元。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合作,也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当然还有市场空间。 例如,奇瑞的第一代车的车身,就是这家公司和台湾厂商联合设计的。专攻汽车设计与咨询的佳景公司,成为奇瑞自主开发外包的第一个合作者。哈飞路宝也是哈飞汽车与意大利Pininfarina联合设计开发的。自主品牌多数采用独立运作、自由采购的方式来降低采购成本,例如,奇瑞和吉利就从韩国联合采购钢板。大型跨国公司则拥有许多配套零部件厂商。

  自主品牌厂商还大量使用反向工程,得到市场上成熟车型的基础数据;然后在模仿和简单创新的基础上,设计出价格更为低廉的

新车型。如吉利的新美日MR203就是模仿
凯越HRV
,吉利豪情的“前脸”则是模仿奔驰,车尾又模仿夏利。奇瑞的QQ模仿通用雪佛兰Spark,还引发过一场国际瞩目的官司。

  自主品牌崛起的势头,引发了海外媒体报道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大发展的热潮。上海车展期间,CNN用了十分钟报道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开发情况。《经济学人》在题为“值得期待”的文章中也认为,得益于中国政府早在1994年就宣布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国汽车制造商如今的发展并不让人意外。

  一片热烈的气氛下,各大自主品牌厂商纷纷高调宣布提升销售预期。奇瑞在车展期间甚至表示,今年的汽车计划销量为50万辆,比去年的30.5万辆增长64%。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2000年前后的中国手机厂商——同样是受益于国内市场的迅速发展,以波导为代表的国产手机攻城拔寨,拿下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国际品牌的迅速本土化,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国产手机只能退居二线;当年高速扩张留下的后遗症,到现在还未完全治愈。

  当年国产手机在“黄金时期”的隐患,同样存在于现在的自主品牌汽车。

  自主品牌70%-80%的汽车产品,聚集在10万元以下的微型车和中小型车市场上,以适应二三线城市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他们普遍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来回避与合资品牌的正面竞争。这一领域,大多合资厂商认为利润太低而不愿意进入,目前只有上汽通用五菱一家合资企业进入了微型车市场。不少合资企业,如一汽大众、北京现代等,根本没有精力涉足这一领域。此次上海车展上,日系三大品牌更力推豪华车型,透露出锐意进取高端品牌的倾向。

  随着GDP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效应,国内汽车销售的主要市场,将向售价更高的中级车市场发展。自主品牌如果无法在这一竞争已经白热化的领域突破,很容易重蹈国产手机兵败如山倒的覆辙。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中村克己在谈到目前自主品牌发展情况时认为,销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利润。以奇瑞为例,去年销量约30万辆,利润只有1亿多元;去年销量为28万辆的北京现代,利润则超过了10亿元。中村克己的这番话,击中了多数自有品牌厂商靠利润换市场份额的软肋。

  对于合资厂商如何应对自主品牌汽车竞争,中村克己至今仍记忆犹新。“日本汽车工业用了50年时间才发展到今天。即使这个进程现在加快了,中国自主品牌也至少要用10年到20年时间才能走向成熟,过快的扩张速度显然是有损长期利益的。”

  中国手机业今日之辙,可谓汽车业明日之鉴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