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不知不觉埋下“中关村情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 14:29 新京报
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居住在中关村?数以万计的学子,每年都要换一批新鲜面孔;学校里的老教授们,依然喜欢骑着自行车来来去去。海淀区的原住民退守到临街的高楼后面,或彻底搬离,为数众多、肤色、语言各异的留学生、访问学者,驻华外企总部员工,以及一些不甘寂寞的小镇居民却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北京恐怕没有比中关村人群层次更丰富、流动性更强的了。 很多“村里人”说,中关村有着最大的包容性,什么人在这里都可以发展。在这里读书、工作、生活,可以享受到最便利的设施、接触最多元的文化,以及获取最快捷的信息。这里充满了商机、是创业者的乐土,这里书香缭绕,是学子的乐园。很多人见证了中关村的发展,同时也埋下了“中关村情结”,对于这段在“村里”的生活,大多终生难忘。
1996年刚建成的万圣书园只有两间平房。
2000年前后,海淀南路附近兴起了一批茶楼。有的仍然存在,有的则早已销声匿迹。
2000年被爆破的颐宾楼当年是白颐路上有名的饭庄。
1996年开业的雕刻时光咖啡馆成为中关村时尚文化的一面旗帜。 “随意”开间咖啡馆竟引来热捧 讲述人:雕刻时光营运部Eva 记忆起点:1996年 雕刻时光最初只是北大东门外的一间咖啡馆。1996年,我们夫妇二人经常来北大游泳、买书,感觉北大东门的文化气氛特别好,但缺少一个歇脚聊天的地方,问了问地价也不贵,于是就想开个咖啡馆。那时北大东门外全是平房,我们的咖啡馆开在巷子深处,不好找,一开始很少有人来。但当时我们也没想有多大收益,只是两个人都很高兴。有一天赚了39块钱,两人开开心心出去吃饭,花了40多元。 我们夫妇在店里放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书架上塞满了精装、平装、中文、英文、日文版的书,还有很多美术画册、猫的图片手册等,墙上挂满了艺术照片、电影海报。我们养了只猫,周末还放映一些艺术类电影。我们并没有刻意迎合客人的喜好,客人喜欢就来,不喜欢就算了,是那种很随意的风格。来光顾我们店的主要是北大的老师和附近学校的学生,后来是电影学院的许多老师和留学生也经常来。大学生所占比例大概在20%,这也是店内风格所决定的。 当时中关村的电子市场很繁荣,但休闲场所很少,学校附近也少有清雅的地方,雕刻时光和旁边的万圣书园等的出现,一下子满足了中关村人的文化需求,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有时客人来晚了,还要排队。那几年,甚至从外地来北京的一些人也会慕名而来。 这么多年了,雕刻时光仍然没变,虽然北大东门外的老店拆了,但每家新开的门店都还是“拒绝克隆”,各有各的特色。 一年后再去小吃街,已找不到北 讲述人:人大毕业生阿储 记忆起点:1998年 我1998年来人大读书,从本科到硕士,中间一年支教,总共在中关村呆了七八年。开始,中关村几乎没什么高大建筑,海龙还没盖起来,它后面那片地方很荒凉。蓝旗营往北全是平房,五道口也没什么像样的消费场所,清华的学生们排队去南门那些小店里吃饭,北大的学生买东西要到人大西门的城乡仓储超市,因为他们那边一个超市都没有。 人大西门的小吃一条街算比较繁华了,菜市场、小吃店、录像厅、书店,应有尽有,但再往里走,到万柳那边,就是菜地了。所以当时中关村整个就像一个农村合作社,大家也没什么地方买衣服,现在人大西门的服装城当时是一家民营学校,当代、双安对学生来讲又太贵,挺郁闷的。 1999年海龙开业了,接着是鼎好,科贸,学校里面流行攒电脑,他们的生意好极了。我这个人喜欢看书,国林风和风入松是我常去的地方,也经常去北大南门的音像店、五道口的书摊,喜欢雕刻时光里的书和海报……大学时光还是非常惬意,是一段吃喝玩乐、冥想、读书、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 印象中最大的变化发生在2003年,之前我去江西支教一年,回来后找北大同学玩,她说你来我们宿舍吧,现在搬到万柳了。 我沿着西门那条小吃街往里走,越走越不认识,菜市场什么的都没有了,菜地也没有了,起了一片高楼,变化太大了!有种很震撼的感觉。 现在偶尔会去中关村,每一次都感觉更繁华,与七八年前的荒凉不可同日而语。 扣个“商务帽”茶楼年赚100万 讲述人:水之榭茶楼 老板刘先生 记忆起点:2000年七八年前,我想在中关村做点生意,考察时发现当时的中关村文化休闲场所比较匮乏,难以满足IT业等高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 我觉得这是个商机,于是2000年便在海淀南路开了间茶楼。 由于不在主干道上,一开始光顾的人很少,后来做了一些宣传,知道的人多了,茶楼也逐渐有了点名声。当时考虑到中关村缺乏环境较好的商务会谈场所,于是我们就在茶楼的包间设置了网口,这在当时还是挺前卫的一种想法,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中关村的IT人群,附近的学生也经常会过来上网,只要买一杯10元的茶就可以泡一下午。 那两年,生意真是很好,每晚座无虚席,尤其是包间,基本都被老顾客“霸占”了。那时一年赚个100万没问题。 2005年时,中关村的休闲消费场所突然多了起来,中式、西式的都有,环境也更好,我们的茶楼从外面看有点落后了。 生意也开始逐渐萧条,我于是另辟蹊径,在茶楼旁开了间日本餐馆,生意居然也很红火。可见中关村的商业消费还是有很大市场的。 这两年中关村变化真是很大,以前在海淀南路买东西很不方便,现在好多了,走路就能到家乐福和中关村步行广场购物。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晓玲本版图片/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