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太阳能产业风光背后的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 02:59 第一财经日报

  王佑

  超越美国、追随日德,中国的光伏产业规模在2006年跃居世界第三。一大批中国本土光伏企业制造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这一风光业绩,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原料短缺、利润偏低的隐忧。

  2004年德国开始实行太阳能光伏发电每千瓦时0.57欧元的补贴计划,全球光伏产业迅速走入黄金通道。不久,日本及美国等也相继出台了有关补贴或者鼓励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计划。

  2006年全球光伏电池的实际产量达到了2600兆瓦,产能超过3000兆瓦;当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450兆瓦,与2005年相比净增280%,中国光伏电池的产能达到1200兆瓦;组件产量和产能为800兆瓦和2000兆瓦。

  据国际权威光伏杂志《PHOTON International》最新统计,无锡尚德的组件产能名列全球第一,电池片制造则从全球第六晋升至第三,超过了京瓷、三洋、BP SOLAR等跨国公司。该公司光伏电池年产能从2005年末的150兆瓦增长至2006年末的270兆瓦,增幅为80%。可不难发现,公司产量却只有产能的一半。与之类似,大部分企业的设备有一半都在空转,这皆因上游硅片的供应紧张所致。

  尽管产量巨大,中国太阳能厂商整体利润偏低。因为上游原材料的走俏增加了大量的采购成本。

  晶体硅的制造步骤之一包括了高纯硅的提炼技术,我国对该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90%以上的晶体硅原材料必须进口获取,大部分的太阳能企业只有5%到6%的利润。

  而拥有提纯技术的上游厂商却因此发迹。全球第三大高纯硅加工公司瓦克化学2006年的多晶硅销售额增加了13%, 达到了3.26亿欧元,其利润增加到1.18亿欧元,大涨31%。该公司还计划将生产能力从年产5500吨扩大到6500吨。

  无锡尚德释放的光伏效应,让人们看到了资本市场的巨大磁场。中国光伏厂商已经成为继中国IT公司之后的新主力,在海外再掀上市高潮:去年登陆美国股市的就有江苏阿特斯、江苏林洋、常州天合、晶澳新能源等,不久天威英利、南京中电等也会继续冲击美国股市。

  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光伏电池加工基地之后,只有扩大和稳定原材料的供应,才可能实现整个产业的长期增长。2004年到2006年,多晶硅的价格上涨了5倍。同时,由于晶体硅上游成本高,下游产品价格必须与普通电价接轨,也使该产业无法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赵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发展高效、低成本薄膜太阳电池是光伏发电的发展方向,现有的薄膜太阳电池中,唯一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薄膜太阳电池是硅薄膜电池。2004年非晶硅薄膜电池产量超过45兆瓦,但去年该产业出现了突变式的发展。日本Kaneka公司计划2008年使非晶硅和非晶硅/微晶硅叠层产能扩充到70兆瓦。

  但硅薄膜电池还存在着转换率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其最高的转换率为13%,晶体硅则达到了20%以上。如果可以解决这些技术难点,那么薄膜电池的发展前途将更为光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