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黄海制药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3:50 招商周刊

  □ 首席记者 唐志军

  采访手记:

  这是一个普通药厂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典型案例,药厂的名字叫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说实话,我本人对制药行业并不了解,当社里决定采访这家企业时,开始心里不免忐忑不安,唯恐采访不到点子上和造成遗憾。而两进黄海后,先前的那种紧张少了许多,毕竟一个46年企业的渐进史,值得敬慕和剖析。

  位于黄海岸边的这家制药企业,是国家早期经济布局的产物,在长达40余年的发展中,他们同样经历了许多老国企相似的命运,既有辉煌,也有困惑。但从这个世纪初开始,执著的黄海人通过转换体制和机制以及实施整体搬迁改造等,在行业内异军突起,在黄海水域扬起了远航的风帆。

  黄海,从来不缺故事

  在中国的海疆版图上,4大海域的黄海虽面积排行老二,但由于这片海域频频上演传奇剧目和经典故事,一向备受国人关注。

  历史上是这样,今天也如此。

  在诸多的经典剧目和故事中,以黄海命名的青岛黄海制药有限公司的成长与发展,无论在其行业内,或对整个企业而言,都具有典型性。而在每个“老青岛”的眼中,这家企业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几乎就是这座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驱车行驶到青银

高速公路口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提醒人们,它的脚下就是黄海制药公司。

  与在青岛老市区芝泉路上生存了42年的老企业旧址相比,这个于2002年投资近2亿元兴建的“医药高科技工业园”,不仅宽敞、整洁和极富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由此奠定了黄海的一个里程碑。

  其实每个黄海人都心知肚明,这个新里程碑并非一蹴而就,黄海的迸发不是偶然的,今天的体制转变、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人员结构之变,甚至越发清晰和坚定平民化路线,无一不是长期积累、学习和创新的结果。

  该公司的质量保证部负责人,是1993年从沈阳某大学毕业来到这里的。她告诉记者,当初的黄海与许多老国企一样,面积狭小、设备陈旧不说,员工的整体素质与今天不可相比,那时厂里来个大学生,简直是个“宝贝”,职工们常常会指指点点。而由于检测设备的局限,那时产品质量,更多要靠经验和责任心加以保证。她说,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一代又一代黄海人的做事态度和团队精神,始终让她充满信心,让她坚持。

  该公司计划科负责人,于1984年进厂,在这里已算得上老职工了。回顾企业历史性的巨变,这位“老计划”对比说,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产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管理不但是粗放型,而且更谈不上什么市场。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生产,由于缺乏细致的管理,有很多产品被退货。痛定思痛,到了90年代中期,黄海较同行其它企业早一步认识了市场,率先与

医院以及相关公司开展合作。通过市场的带动,到了90年代后期,黄海由先前的重生产、重研发、重市场格局,转变为重市场、重研发、重生产。尤其2003年企业整体搬迁后,人员结构也由原先的生产人员居多,转变为销售人员居多。在全公司538人在岗员工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有372人,占了69%;技术人员470人,占87%。

  而该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则告诉记者,她进厂那会只有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大家把仅有的几台百余元设备看成宝贝。

  十几年间,在经历了由实验室到研究所再到现在的技术中心升级转换后,企业的研发设备不断更新不说,技术研发能力越来越强,形成了一整套的研发程序。

  这位负责人说,与当初简陋的条件相比,今天装备了最先进技术设备的黄海制药,愈加凸显出它的创新能量。从1986年在全国率先研发和推出缓释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以来,黄海新药研发步伐大大加快,平均每年拿回一个新药证书,不像有些企业无序开发。

  同样见证了黄海成长的,还有他们的市场部负责人。他用数字对比的方式告诉说,在计划经济年代,所谓的销售只是由一个业务科管理而已,而今已发展成为辐射全国网络的销售公司。

  这位负责人清楚地记得,1994年-1997年前,公司在全国没有办事机构,而1998年后,陆续在北京、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设立办事处29个,销售人员从十几年前的30余人(大学生不足10人),发展到200余人,且全部是大学生。从销售业绩上看,1994年的销售只有区区2000万元,而2006年则达3.5亿元,而且新产品销售占了整个销售额的80%以上。

  回顾企业成长史,这位“老销售”认为,一切缘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没有循序渐进、没有企业改制、没有市场意识、没有创新和质量保证,就没有今天的实力,就没有专业化、品牌化的营销与业绩。

  从舢板到海轮

  对于海的女儿们来说,自古以来就懂得该如何与大海打交道,而他们更清楚,最能抗击风浪的,莫过于将舢板打造成海轮。

  如果说从1960年诞生直至世纪末的黄海制药还只是一只舢板的话,进入新千年和新世纪的黄海制药,无疑成就了几代人的海轮梦。尽管它还算不上是一艘巨轮,但“黄海号”足以能在4大水域远航。

  对于黄海今天的远航,同样是不愿出现姓名的公司负责人更是感慨不已。在他看来,在历经了40年的风雨洗礼后,企业两个重要转折和标志值得记忆。即2000年5月18日,青岛黄海制药公司正式挂牌,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黄海迈上了创新开拓发展之路。而2004年7月,青岛黄海制药公司改革重组方案正式生效后,国有股全部退出,而在新的机制运作过程中,市场竞争实力大大增强,已具备了持续远航并驶向大洋的能力。

  而在具体到黄海如何崛起时,这位负责人显然不愿多谈,更不愿谈自己。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大致说了三点理由:

  由体制之变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尤其2004年公司改革重组方案正式生效后,一切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行走。分离后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职能不仅愈加清晰,而且“四能激励机制”和产品、营销、管理、科技、机制、文化的六大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紧紧扭住企业创新发展这个灵魂。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研发机制和人才创新机制面向市场,先后与国内2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如与北京协和共同出资组建的协和黄海医药开发有限公司,为企业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又把眼光转向国外,以寻求新的突破。

  作为业内较早认识并走向市场的企业,通过多年努力,我们不仅组建了29个面向全国的实体办事机构,使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实现每年递增30%的销售业绩。更主要的是,在人性化的市场销售过程中,黄海的“平民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黄海”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和青睐。而在业内,由于始终占据缓控释技术前沿,企业竞争力也愈加突出。

  与该公司负责人的对话,还不足以揭示黄海奥秘,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更多的耳闻目睹,倒是丰富了其中内容。

  以技术为例,用历史和实力铸就的1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足以让黄海人自豪。这些产品涉及心血管系统药、降血糖药、解热镇痛药、抗感染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和维生素类药等。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作为青岛市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青岛市药物新剂型中试基地,黄海制药的缓控释技术一直居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内最早研制生产缓控释制剂的企业之一。

  据有关技术人员介绍,多年来黄海制药突出以缓、控释制剂技术为研发龙头,已先后开发出硝苯地平缓释片(Ⅱ)(伲福达)等20余种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能生产多种缓、控释制剂的企业。主导产品伲福达获“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

  在其产品质量榜上,国家抽检合格率为100%、稳定提高率为100%、消费者投诉满意率为100%、重大质量事故为零4项硬梆梆的指标,则更说明了一切。

  对于从舢板到海轮的跨越,有着深刻感受和认识的其实不光是企业负责人和中层干部们。在两次采访中,记者所接触的黄海职工,他们大都有一个共识:机制转变引发则是观念的变化和责任心的增强。

  有一案例非常典型。就在前不久,一批产品已经入库,但检验人员在检测时发现药片有破碎现象,一向视产品质量为生命黄海职工对此十分重视,他们马上意识到,一个小小的药片如果有断裂,是否整批次的药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迅速作出汇报后,公司封存了这批产品,随即由检验与生产人员一起将进行逐一检测,最后查找出部分产品确有断片现象,致使8批产品全部返工。但这还没完,他们又随即查找断片原因,并逐一工序进行试验,最后终于查找出设备扭盖的实质问题,于是又与包装厂家开展技术攻关,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许多参与了这次查找质量问题的职工告诉记者,这就是黄海人质量意识。毕竟药品不像普通的食品饮料,决不能有丝毫的质量差错,这既是对公司负责,更是对消费者负责。

  虽然采访黄海已有一段时间,但这里人们几乎异口同声表达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黄海人把企业看得比家还重”等知心话语,至今仍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走向大洋的猜想

  在中国的4大海域,黄海的面积约为40万平方千米,虽说比渤海近8万平方千米大得多,但比起东海、南海又小得多。而相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即使中国海域再宽广,也难与这4大洋相提并论。况且,经济全球化早已没了海与洋的界限。

  黄海的决策者们似乎更清楚这一点。在“黄海号”刚刚开启中国领海的第一阶段远航时,整个黄海决策班子就已开始谋划未来的大洋之行。

  据他们的分析与判断,中国制药虽经改革开放发展已取得突出成绩,但总体看,由于普遍缺乏长远眼光,缺乏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加上底子薄、起点低,在急功近利中,更多表现为无序和低水平的竞争态势。

  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现状既反映了制药行业普遍的问题与危机,但也给了像黄海这样稳步发展起来的企业一个机会,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与状况中,愈要有责任感,而这种责任不仅针对企业自身。中国制药若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铺下身子,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接轨,利用国内外资本发展。黄海与协和的合作,与中科院、加拿大等方面的合作洽谈,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构想。

  对于“黄海号”如何驶向大洋?记者在其2005年底出台的《三年战略规划》中看到这样的构思:拟成立一个专门部门或寻求代理,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及药品出口程序和法规,在3年内形成药品出口贸易。从其他知名企业实践中看,国际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品牌营销”策略,而不是“低价销售”策略。因此,我们的海外市场策略,应该是全面的营销策略,真正应用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而对于走向大洋的新梦想,“黄海号”显然不是一种盲目。他们清楚,驶向大洋的前提,一定是将国内市场打造成无后顾之忧“根据地”。而如今,他们已有了这样的基础与实力,远航大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