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监管层谋新政 规范外资并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4日 01:38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姜雷

  中国政府并不会改变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总体规划,相反,一系列规则出台,是为了对汹涌而来的外资并购行为加以引导,并由此促成更有效率、更具价值的并购

  张怀德是谁?也许你不知道这位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诚德)的创始人。但你一定知道凯雷,不久前,这间国际著名的私募股权基金,以49%的股权比例,成为前者——一个以大口径无缝钢管为生的民营企业——最大的外资股东。

  当凯雷收购徐工,阿塞洛·米塔尔收购莱钢,以及达能收购娃哈哈,引出有关国企定价、民族产业安全的激烈言辞,甚至影响监管层决策时,即使某些话题已经超出商业规则本身,仍然会使蜂拥而至的外资变得谨小慎微。

  凯雷选择低调行事,并把目标瞄向扬州诚德这样的“不起眼”的企业。实际上不仅仅是凯雷,诸多落地中国的私募基金,以及产业投资者,都在有意无意地寻找更容易被中国民众以及监管层“接受”的并购对象。

  这当然只是暂时的。因为这只是在中国政府出台足够明晰的外资并购监管政策之前,外资们回避矛盾的权宜之策。

  中国政府眼下正在努力通过完善法规,来规范外资并购行为,并由此消除收购双方的心理隔阂。理想的状况是:一切都有法可依。

  《财经时报》已经获悉,一个由发改委或者商务部牵头,联合多个部门的外商投资审查机制正在建立中。而近期,有关部门正在拟定一份“国家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清单,用以明确哪些行业必须得到保护,限制外资并购。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政府并不会改变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总体规划,相反,一系列规则出台,是为了对汹涌而来的外资并购行为加以引导,并由此促成更有效率、更具价值的并购潮。

  这正是大家都想要的。

  远离媒体

  换在几年前,没有人会把中国一家县级市的私营企业和凯雷联系到一起。但现在这种情况在私募股权基金(PE)圈中并不新鲜。“越来越多的私募资本进入中国,好项目越来越少,那些具有潜在成长空间的优秀企业也成为私募资本的猎物。”和君创业总裁李肃告诉《财经时报》。

  那家曾用名为江都县钢管一厂的江都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都诚德)成立于1988年,后改制为私营企业,是此次凯雷注资的扬州诚德的母公司。江都市是隶属于扬州市的一个县级市。

  尽管在徐工案中,凯雷暂时退守于放弃控股权,但这个对中国基础行业颇有兴趣的投资者,并不打算就此收手。实际上,谁也难以阻挡海外资本的中国淘金路,无论是日益严厉的产业监管政策,还是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

  并购双方拒绝透露合作细节。但《财经时报》了解到,江都诚德和凯雷的姻缘在江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撮合而成。作为该市的纳税大户,江都诚德是江都市招商引资的工作重心。

  原计划今年5月在香港上市的江都诚德,被去年6月颁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堵死了海外红筹之路。对于这间总资产仅为10亿元的民企来说,引入私募资本意在扩张规模。

  凯雷看重的是江都诚德产品在钢管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江都诚德可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海外市场中的强大竞争者。”凯雷董事总经理罗一告诉《财经时报》。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在东方高圣首席分析师冀书鹏看来,这单生意显示了私募资本的低调和谨慎。“现在大量的并购仍然在进行当中,只不过他们宁愿选择非热点行业,远离媒体。”

  不止一个例子表明,更多的私募资本在低调的同时也转变了并购的策略。最初,私募资本选择并购对象多为行业前三名的排头兵。他们用国际通行的估值标准,来衡量企业资产优劣,并且强调对企业的控股权。

  如今,私募资本也在转变。在中国的并购战略,他们不再仅仅锁定行业排头兵,或者知名本土品牌,取而代之的是行业内排名稍靠后的企业,并且不再强调控股权。

  期盼立法

  如此看来,寻找并购目标,并不是这些海外资本的大难题。更让他们深感困惑的是,能否获得有效的政府信息,并避免在并购中遭遇到不可预测的隐性障碍。

  而后者恰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让携重金而来的外资们哭笑不得。

  《财经时报》获得的一份内部报告称:当前各部门对于如何加强外资并购管理的认识并不一致,相关的管理规定均出自有关部门的规章,缺乏统筹协调,存在相互矛盾。

  该报告明确表示:如果按照现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对敏感行业的外资并购进行限制缺乏法律依据。

  眼下,一份“国家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清单正在制定过程中。徐工、莱钢甚至苏泊尔,他们所在的行业是否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在这份清单发布后,将不必再成为讨论的主题。另外,目前对于外资活动监管的两个国家部门——发改委和商务部,也有意联手组建新的部门,专门处理外资并购等方面的审批。

  “具体的时间不好说,这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协调。”相关人士透露。

  在新规出台前,外资并购的审批将仍然延续之前的做法,即由发改委负责对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商务部则负责对外资企业设立以及合同、章程的程序性核准。“这一局面将维持一到两年”。

  Javelin Investments投资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长Kim Woodard则强调,只有那些不甚明朗的相关法规得到明晰,才能推动市场的人气。

  如今,无论是私募资本还是监管部门都意识到,规则的制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财经时报》:“以前处理这种情况都是个案处理,发生一起处理一起。但从徐工案开始,相关政策部门已经开始就个案进行总结,希望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法规。”

  伺机而动

  在监管层有关外资并购的更多新规出台之前,跟迫不及待的私募基金不同,海外产业资本并不愿贸然进行并购活动,他们宁愿在中国的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整合者的角色。

  “对于他们来说,并购动用的是自有资金,风险大,并购并不是第一战略选择,首选的仍是对外直接投资(FDI)。”李肃介绍。

  对于那些进入中国数十年,人脉甚广的跨国巨头来说,暂时的妥协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段日子,百事、可口可乐的相关人士一直在关注新的《外商投资目录》出台的消息。对于这两个进入中国饮料市场二十多年的巨头来说,碳酸饮料一直被列为外商投资限制类别,这使得两家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在很多地方受到制约。

  百事可乐的相关人员则表示:“我们一直在和政府沟通,已经沟通很多年了,但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只要抓住机会,这些实力雄厚的产业资本并不会袖手旁观的。2006年底,觊觎中国家居建材市场多年的世界第一家家居零售商家得宝,以7亿元价格正式收购了天津家世界集团旗下的家居建材超市,此时,家世界因为盲目扩张,正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

  这或许正是体现了产业资本在中国展开并购的稳健和沉着。不难想象,当那些私募资本寻求退出获利时,有能力接盘的,正是这些实力雄厚的产业资本们。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