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降价死:药品肠梗亟待破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 13:4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 庞慧敏

  今年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对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平均降幅达15%,最大降幅达到81%。据发改委的数据,这是自1997年以来的第21次降价,也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成药价格调整方案。

  3月15日,调整后的价格开始正式执行。然而近日记者在走访广西多家药房和医院时却发现,市民们对这一轮雷声颇大的降价行动反应普遍平淡,一些降价药品也再次玩起了陡然失踪的游戏,一些患者处方笺上的药价依然居高不下。降价药难觅踪迹

  3月17日,记者来到南宁市东葛路、园湖路、古城路等一些人流量大的街区,走进几家规模较大的药店,发现一些在降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依然“按兵不动”,当记者问起这些药为何不执行新

药价时,销售员的回答如出一辙:“还没有接到通知。”

  在广西部分医院,一些降价令中的药品也开始出现缺货现象。以各大医院中一直紧俏的血液特制品为例,人血白蛋白是今年1月26日起国家限价销售的354种药品之一,限价令颁布的第二天,桂林市一家医院就有6个厂家要求将人血白蛋白回收,因为该药医院进价是245元/瓶,国家最高限价是259元/瓶。厂家表示:这样的差价,厂家将亏本。

  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部分医院很及时地对278种药品按程度给予降价。

  药品一轮轮地降价,按理说老百姓受惠最大,应该对此很欢迎。然而在一家三甲医院,记者在缴费窗前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发现大多数人对药价下调的消息反应平淡。“对药品降价没什么感觉,反正看个感冒还是得200多元。”60多岁的吴阿姨扬着手中的处方笺向记者抱怨,周围排队的病友也纷纷对吴阿姨的说法点头应和。以药养医凸现弊端

  为什么国家下大力气推出一轮轮药品降价潮,却依然难打动百姓的心?

  业内人士称,这是因为药价降下来必然会压缩药品厂商的利润空间,逐利的药厂明着不能违反国家的价格限制,只能另寻曲线牟利手段,即逐渐减少被降价药品的生产,而将其更换规格和剂型,成为一种“新药”,按新价销售。这就是之前每次降价令推出不久,调价后的低价药就逐渐从市场中隐退,而成分雷同的新药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原因。

  对这一说法,有数字为证。仅2004年全国审查通过的新药批号就达1万多个,而10年来21批降价药品涉及的2300个品种仅为2004年1年新批准药号的1/5。

  河北一家制药企业的销售负责人也对这一说法予以印证,他认为,厂家如果觉得产品利润接近“底线”后,就会自动进行“药品重生行动”,使许多廉价药品销声匿迹。“即使再来N次降价,‘药品重生’的办法还有很多。”如将20粒装改为10粒装,将注射剂改成片剂、胶囊、干混悬剂,将片剂改为胶囊等等;或将原来价格为0.3元每10片的阿司匹林更名为“巴米尔”,价格就变为6.3元。药还是原来的药,上报审批时称这是“新药”,投入了巨额的科研经费,轻松就绕过了国家颁布的降价令。

  以药养医的制度沉疴也是导致药品一降价即死亡的重要原因。一位从业近20年的医生透露,目前新药层出不穷,同类药效的药品可供选择面广,医生开处方时难免会考虑哪些药提成高。对医院和药厂来说,也面临生存问题,如果药品的利润空间低于流通成本,就算医院想用价格低的药,也难以找到供货商。“看病贵”需要综合治理

  难道依靠行政手段解决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已走进了死胡同?广西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陈业辉认为,目前看病贵现象的背后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当前“医药不分”的体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促使他们向利益倾斜,不改变这个体制,百姓仍要吃高价药。

  陈业辉表示,单纯的行政降价,只是治标之举,降不了“药品虚火”,也治不了医改的“疑难杂症”。不解决垄断经营问题和新药审批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清除药品“降价死”的现象。惟有机制、法制和制度创新,和医疗、医药流通、医保等多方面的改革同步进行,才是根除医疗卫生行业“痼疾”的“对症猛药”。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药品“降价死”的现象也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热议,全国政协委员肖建章说,

卫生部也承认,国家强令的药品降价措施,已经无法达到降低老百姓购买药品费用的作用,降价措施只是让一些低廉而有效的药品从市场上消失,并没有达到让老百姓用上低价药的目的。

  代表和委员们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持乐观态度。据了解,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列出一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列入目录的药品实行政府组织的定点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0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