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石油降价暗藏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 05:2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张衍阁 北京报道

  “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单纯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两家公司最基本的区别:一家是“油”公司,以原油开采业务(上游)为主;另一家则是炼化公司,以炼油和销售成品油(中下游)为主。这是9年前中国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重组时定下的。

  主管部门当时的构想是,先将两家公司的业务区分开,然后以长城为界划分地盘,希望它们各自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向对方的地盘渗透,而后再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展开竞争。因为近乎所有跨国石油巨头均为一体化石油公司。

  整整9年的准备在上周有了实质性的突破。3月8日当天,中石油在北京启动为期一个月的油品降价促销活动,降价幅度分为每升降0.05元至0.2元不等。这一首次公司层面上的主动降价意味着中石油开始对零售规模占优的中石化发出了实质性的挑战。

  中国石油业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级分析人士表示:“中石油终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最近几年两家公司的业务发展规划以及资金投入分布状况就可以看出,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了。特别是中石油,最近几年中下游业务的发展势必导致和中石化正面竞争,这对于原油开采能力薄弱的中石化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无独有偶,尽管中石化没有如众所期待的那样加入价格战,但在13日,本报获悉,中石化集团总经理陈同海迅速召开内部会议,正式宣布启动对上游板块的重组,最大限度提高公司上游业务的竞争力。

  其中一家石油公司的人士对本报表示,这样的行动早在预料之中。3年前,中石油在北京还只有仅仅10多座加油站,现在则已经发展到了200多座。在全国,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石油就已经拥有近1.8万座加油站,与中石化的3万多座相比虽然差了不少,但比重组之初的1.1万多座却有大幅增加。况且中石油把新增的大多加油站开到了中石化的腹地,如在广东就有500座与BP合资的加油站。在最近几年的公司年报上,只要一提及零售业务,中石油就只有“零售业务扩张”的说法。

  为了大力拓展下游业务,中石油还在最近的几年中大幅投入巨资以提高中游(炼油)业务,以支撑未来的销售业务。如今在炼油能力上,中石油已经直逼中石化。根据两公司2006年中期报告,中石油的半年原油加工量是5300多万吨,距离中石化的7100多万吨已经所差不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石油在未来的竞争中无疑占据了较大的先天优势。从难度上看,由上游向下游扩张显然要比从下游往上走更容易些,特别是最近几年原油大涨让中石油赚得想不扩张都难,而中石化的炼油业务还不时需要国家财政补贴,所以未能在短期内将零售业务的领先优势迅速放大,这就给中石油留下了很大的进入空间。别忘了,中石油除了庞大的国内原油开采能力外,作为上市公司,已经连续蝉联两届“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的盈利压力也是其竞争的必然动力。

  惟一难以预见的是,两家公司共同的主人国资委面对未来的竞争状况,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毕竟其根本目标还是让双方各自强大,与跨国石油巨头竞争。

  短兵相接

  针对此次沸沸扬扬的降价,中石油股份公司发言人毛泽锋解释说这次降价旨在降低北京分公司的库存。“尽管高企的油价仍在挤压中国炼油厂的利润,不过油品的销量增加可能会超过降价的影响。”他说。

  毛的解释很好地揭示了中石油正在迅速增加的炼油能力。北京地区是中石化的传统地盘,目前有500多座中石化的加油站。而中石油在北京零售业务的发展势头不可谓不猛烈,北京

成品油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顺增透露,3年间,中石油的加油站翻了近乎20倍。但按照毛的说法,北京分公司的库存却依旧充足得需要降价。

  国泰君安(香港)石化行业分析师刘谷说:“这次降价是在发改委规定的按照基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围之内,只不过近几年原油价格上涨太快,使得成品油价格始终处于基准价的正8%上限,近两个月

国际油价相对较低,炼油企业出现了盈利状况,可以容许油价在竞争激烈的地区小降一下。”

  针对降价,中石化北京销售公司发言人朱汪友表示,中石化肯定不会降价,但是会以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应对竞争。

  王顺增则认为,真正的事实是,中石油在恰当的时候找到了恰当的借口降价,其意图事实上是提高中石油公司在零售业务上的品牌综合实力,为将来全国零售业务的拓展做好工作,在销售利益有一定空间的情况下,在中石化主导的北京市场,中石油也还需要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此次行为从商业角度上看,毫无疑问大获成功。首先,降价投入的资金有限,按中石油在北京的200多座加油站为计,一个月的期限,中石油仅仅出让了极少的利润,这还要刨去因为销量增加带来的收益增幅。而因为这是石油公司首次主动降价,其引发的全国关注让中石油的品牌影响大大增加,一位商学院教授如此表示。

  除此之外,正值两会期间,此次降价还让中石油捞得一个“主动让利于民”的好名声,不但能减少这家公司一直承受的舆论指责,也符合和谐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

  面对对价格极为敏感的中国消费者,对于中石化来说,中石油降价可说是杀手锏。更关键的是,中石化实在很难跟进,“中石化去年又拿到了国家50亿元的补贴,用于补贴炼化业务的亏损,如果中石化降价,很难向公众交待。”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韩学功教授说。除此之外,后跟进者从品牌宣传来看,也很难获得品牌的美誉度。

  而中石化之所以如此受制于人,根本原因在于,与中石油的上游业务带来的强大盈利能力(2005年中石油以1300多亿元的利润蝉联两届“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所创造的降价空间相比,中石化的上游业务可谓先天不足。

  全面比拼开始

  来仔细分析一下两家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两公司2006年中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石油原油加工量的83%来自于自身勘探开采板块,中石化加工的原油却有80%来自于国际原油价格进口的原油,同时还要从中石油和中海油手中采购原油。

  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时,这种差别足以让中石油赚个盆满钵满,也足以让中石化赔得叫苦连天。2006年上半年中石化净利润达到206.79亿元,但是炼油业务却亏损了近75亿元。在其利润中,利润率达到60.53%的勘探及开采收入占比仅为13.6%,炼油方面收入占比达到了55.8%,对应利润率为-5.33%。

  中石化上游部分包括胜利油田、江汉油田、中原油田等,其勘探力量很多来自于后来并入的新星石油公司,后者还为它带来了塔河油田。2006年,中石化在四川东北部发现普光气田,探明可采储量为2510.75亿立方米。四川是中石油的传统地盘,这一气田的发现让中石化在中石油面前长出了一口气。

  勘探专业化的甜头也促使中石化下决心开始实施自身体制的改革。按照3月13日公布的中石化上游板块重组计划,中石化集团将要建立“油”公司的运作管理体制,仿效中石油和中海油早年的专业化重组。

  “改变原来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变块状体制为条状体制,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这也是国际一体化石油公司的运作模式。”中石化集团公司办公厅一位人士说,中石化上游“不是一般的弱”,从自己产业链角度考虑,除了追加上游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理顺体制。

  中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同海说,上游板块要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必须要拥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现在胜利油田达到了千万吨级,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河油田和四川普光气田都有望达到千万吨级。中石化集团一位人士对本报透露,中石化最近又在四川广元市发现特大气田。该气田规模可能会超过普光气田。

  但是,

石油价格并非总是高位运行,中石油也只是近几年才赚了大钱,在前些年油价低的时候,中石油也赔得一塌糊涂。国际上的运作经验早已表明,石油业只有实现上下游一体化,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这也是中石油一直谋求扩张中下游业务的原因。

  如今在炼油能力上,中石油已经直逼中石化。在过去的短短一个月内,中石油先是位于广西钦州的千万吨级炼油项目获得发改委核准,而后又宣布与四川省订立了千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的项目协议,全面加强炼化业务。

  上游业务占优的中石油要实现产业链一体化似乎要更加容易一些,因为与寻找油气相比,开设炼厂和加油站面临的问题要相对来得容易。目前,全球原油的开采成本已经攀升到非常高昂的地步,而中国内地加油站的发展空间实在是大得难以估计,更重要的是,加油站的竞争如果允许降价的话,那么价格当然成为最重要优势。而这部分的利润对于中石油来说,简直是唾手可得。

  当然,对于中石化来说,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不日就将推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利好。这样,长期受到原油价格倒挂影响的炼油业务总算不用老向财政伸手了。

  现在看来,当初的构想正在收获成效。经过近10年的渗透和扩张,两大石油公司的一体化都已经颇具规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但是,如同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韩学功对记者所言,两家进行的是“有限、有效”的竞争,类似于其他竞争性行业的那种惨烈的竞争,可能永远不会在石油行业出现。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09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