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钻石港 崛起新首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 09:18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周健森

  经过长达两年的筹备,首钢设在河北曹妃甸的新钢铁厂于昨天宣布开工建设。预计到2010年,一座年产钢能力可达970万吨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将屹立于渤海湾的碧海蓝天之间。届时,首钢在北京的冶炼、热轧等生产项目,将全部迁徙至这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港城。世界钢铁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搬迁,就此正式展开征程。

  “至少领先世界10年”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报告,曹妃甸钢铁基地被定名为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由首钢与唐钢共同出资成立,项目总投资为677.31亿元,其中首钢占有51%股份。按照规划,新钢厂将年产898万吨铁、970万吨钢和913万吨钢材。一期工程计划分两个阶段建设,分别定于2008年底和2010年底建成投产。明年,这里将首先形成年产钢坯485万吨的生产能力。

  为了避免占用耕地资源,首钢在曹妃甸的沿海滩涂中,围海造出了21.05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其中围海造地一期工程已于去年3月全面竣工,形成11.95平方公里土地;成品码头堆场4.32平方公里的造地工程,也已于去年11月完成。料场区和铁路站场的土地,则定于本月内全面竣工。另外,新钢厂建设所需的海水淡化设施、施工用电线路、道路也已全部建设完毕,新钢厂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到位。

  一份简短的产品项目单,勾勒出首钢今后的新商机:热轧带钢、冷轧带钢、热镀锌板、彩涂板和电工钢,全部都是用于汽车、造船、管线、家电等热点领域的高端钢材。另外,目前建筑行业铺设外墙广泛采用的建筑板、技术难度高而附加值极大的桥梁钢,今后也将成为首钢的龙头产品。按照规划,未来首钢在曹妃甸的生产基地里,占总产量90%以上的钢材产品,都将是这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作为新首钢的总设计师,首钢设计院副院长张福明认为,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衡量,“新首钢未来将在至少10年的时间里,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开建世界最“长寿”高炉

  今后在这片围海而成的21平方公里新土地上,两座120米高的巨型高炉,将成为海天一线间最壮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世界级钢铁精品生产基地,这两座容积为5500立方米的高炉是体现技术水平的标志之一。”指着一张高炉结构示意图,张福明介绍道,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高炉,像这种容积超过5000立方米的高炉,目前全世界仅有13座,“每座高炉平均每天就能为新首钢带来1.2万吨以上的产量。

  除了体积庞大,这两座高炉的寿命将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据了解,这两座高炉的设计运行时间可以超过25年,是目前全球其他高炉平均寿命的2倍。张福明算了一笔账:普通高炉大修一次要花10多亿元,至少连续停产138天,平均每天就得减产12650吨;而长寿高炉则可以大大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以前容积为2500立方米的高炉,要200多人同时工作,由于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这两座高炉总共才需要110人便能正常运转。

  像这样的尖端大型新装备,在新首钢的规划蓝图上还有不少。亚洲最大的7.63米特大型焦炉,新首钢一次便将建设4座,其规模在世界上都排名前列。500平方米烧结机、504平方米带式焙烧机、300吨铁水脱鳞转炉、300吨顶底复吹转炉、300吨RH线以及7.5万立方米制氧机等,都是目前在国际国内

钢铁业名列前茅的“巨无霸”。

  铁水运输告别“鱼雷罐”

  身边响起一阵轰鸣,一个庞大的梭形铁家伙沿着铁轨缓缓驶过,顶部敞口的地方一路喷吐着滚烫的蒸汽和火舌——在石景山的首钢厂区内,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熟悉冶炼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家伙的俗名叫做“鱼雷罐”,是铁水运输的主力。而在曹妃甸,像这样的“鱼雷罐”将彻底绝迹,替代它工作的,将是一种名叫“一罐到底”的新面孔。

  所谓“一罐到底”,是指用特殊的铁水包承载铁水完成运输全过程的技术。和“鱼雷罐”运输方式相比,“一罐到底”的运输距离可以缩短一半,又减少了运输过程中倒运铁水的环节,能够避免因为温度损失而付出的额外成本。“一罐到底”上马后,每吨钢的生产成本可以减少约30元;如此算来,这项新技术将为首钢每年节约2.7亿元左右的运营成本。

  此前,全世界只有日本的一家钢铁企业拥有“一罐到底”技术,并作为商业机密对外严格封锁。为了能够研发出类似的新技术设备,首钢的工程技术人员走访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请教20多位专家学者,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破解了这道谜题。

  作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生产基地,新首钢将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基地。在首钢的设备招标采购单上,引进设备只有40项,而国内设备招标则多达315项,其中开标274项,定标172项,签订合同58项。而在新钢厂所采用的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中,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占三分之二。毫无疑问,新首钢将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而成的奇迹。

  固体废弃物100%循环利用

  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首钢在北京的厂区将完成压缩4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到2010年底,石景山厂区内的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为了北京的蓝天碧水,首钢向首都市民履行了环保承诺。

  来自首钢环保处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08年,首钢粉尘排放总量将减少到1604吨,烟尘排放总量将减少到976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减少到2622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50.14%、32.18%和36.91%。2010年之后,首钢的粉尘排放总量、烟尘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还将分别减少到20吨、31吨和55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降低99.38%、97.85%和98.68%。这意味着届时首钢工业项目对北京的污染,将基本得到消除。

  在通往曹妃甸的公路上,沿途可以看到成片的芦苇荡,栖息其间的海鸟和野禽,不时飞起从头顶掠过。曾经有人担心,首钢的搬迁会不会把重工业污染物从北京带到曹妃甸,对这座乐园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在图纸上,新首钢便被设计为环境优好、资源节约型的绿色工厂,这里的废弃物基本上能够形成‘零排放’,绝对不会破坏曹妃甸的环境。”首钢环保处副处长唐丹平的回答,打消了人们的顾虑。

  唐丹平的自信,来自“负能炼钢”、“含油铁鳞资源化利用”、“焦炭镀碳增强技术”等一批环保新技术的应用。规划中的环保目标显示,新首钢吨钢综合能耗只有669千克标煤、耗新水3.84千克,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5%、粉尘排放量0.3千克、二氧化硫排放量0.25千克,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气、铁元素资源和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循环利用。

  按照核算,全面采用各种环保技术的新首钢,每年可节约

铁矿石原料60万吨、辅料130万吨、燃料133万吨、淡水2000万吨,减少外部铁路运量218亿吨公里。与此同时,新首钢反而能够通过海水淡化技术,每年为社会提供浓盐水1800万吨;将高炉水渣等用于生产水泥,全国的水泥行业每年将减少石灰开采250万立方米;把钢渣投入用于生产建筑原料,每年还能节约山石开采35万立方米。

  “钻石港”里锻造新奇迹

  就在几年前,曹妃甸还只是渤海湾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小岛,每逢涨潮时,岛上面积还不足4平方公里,很多人甚至连它的具体位置都不知道。然而对于当年第一批来这里考察的首钢工程人员来说,曹妃甸却是一处难得的黄金宝地。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这是首钢的工程人员所概括的曹妃甸地理特征。这里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便能够停泊30万吨级船舶的天然“钻石级”港址。一旦在这里建成港口,海外的铁矿石等原料,将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生产出的钢材产品,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送抵国外市场。

  更为难得的是,曹妃甸所在的冀东大地之下,静卧着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这里已经探明的铁矿保有储量可达44亿吨,今后将能够为新首钢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而小岛与陆地之间,有150平方公里之广的滩涂地,无疑为今后建设钢铁生产基地提供了难得的土地资源。小岛与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220公里,与首钢设在河北迁安的矿业公司也只有120公里,在地图上,恰好勾勒出一个“金三角”。

  首钢的到来,已经唤醒了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按照规划,到2010年,未来的曹妃甸港口将完成投资1500亿元至2000亿元,港区建成4个25万吨级矿石码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4个5万吨至10万吨级煤炭码头和1个10万吨级液化天然气码头。港口吞吐总能力将达到1.27亿吨,建成1000万吨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和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工程和460万千瓦大型火力发电厂。

  曹妃甸港将与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天津港、以煤炭运输为主的秦皇岛港等渤海湾海港,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口群,成为渤海湾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的有力支撑。新首钢,将在这个“钻石港”里锻造新奇迹。RJ028

  资料

  首钢搬迁大事记

  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做出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

  2005年6月30日:首钢炼铁厂5号高炉正式熄火并光荣退役,标志着北京地区压产工作开始。

  2005年7月2日:总投资64亿元、产能150万吨的首钢冷轧薄板生产线,在北京市顺义区奠基。

  2005年10月2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成为曹妃甸钢铁新基地的运营实体。

  2005年12月底:曹妃甸两座25万吨级矿石码头竣工投产。

  2006年3月14日:曹妃甸建设正式纳入国家“

十一五”规划。

  2006年3月28日:曹妃甸钢铁围海造地一期工程全面竣工。

  2006年5月9日:在中国炼焦行业史上创下多项纪录的首钢焦化厂2号焦炉,正式停产并光荣退役。

  2007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正式批准首钢京唐钢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3月1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钢铁厂工程正式开工。

  解析

  三大理由促使首钢搬迁

  对于首钢来说,将其钢铁生产项目全部迁出北京,是一个必须作出的抉择。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大气环境成为必须解决的焦点问题。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意见是:北京市大气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其他污染源排放的余地很小,只能大幅削减工业排放总量。因此,首钢有污染的涉钢产业只能迁出北京。

  首钢在北京现有的近8平方公里土地,已经难以支撑其继续扩张的计划。北京没有任何铁矿石资源,冶炼钢铁的全部原材料必须由外埠进口,生产的产品也必须经过漫长的物流过程,才能送抵各地市场。另外,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首钢现有的炼钢设备已经暴露出老化和升级乏力的困境,而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另起炉灶,无疑令首钢有些捉襟见肘。

  按照国际惯例,全球所有的大型钢铁企业几乎全部建在沿海港口地区,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资源。而在我国,目前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0家设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34家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还有很多处在内陆城市。从长远来看,这些钢铁企业都将面临布局调整的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