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耕地高压线锁定政策落实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11:3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杨未宏 两会报道

  在3月6日的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史无前例地用了大篇幅谈目前的土地问题。报告中,温总理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国家高层领导对粮食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关注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接近底限,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决不能突破的底线

  “现在我们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土地可以被占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连宅基地都被占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邦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表示。

  “人均耕地少,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这是记者在国土资源部听到的对我国耕地现状的描述。

  很多政协委员认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的地区集中在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好的东中部地区,而补充的耕地主要是通过开发后备资源和结构调整,总体质量较差。国土资源部的“占补平衡”已经成为占用耕地的“蒙汗药”。他们一致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资源利益冲突和诉求的高发期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但是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必须守住。即使保证了这个数字我国人均耕地的占有量才仅为1.40亩。

  “占优补劣”恶果显现

  杨邦杰指出,“国家3年来扩大种植面积来增产,可是却出现了怪现象,四年来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耕地减少,农用地却增加。某省的高速公路甚至已经达到欧盟的水平。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国土资源部一再强调,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可是正因为“圈地”能够给地方财政在短期内带来丰厚的利润,一些地方的违法占地行为却屡禁不止。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东、中、西部,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地少人多的国情意识。部分基层领导甚至认为“建设用地规模上不去,经济总量就上不去”;甚至东部发达省市有的同志认为“他们应当多占一些地,耕地可以到中西部去补”;而西部落后一些省市则有个别领导认为,像经济不够发达的西部地区,依法用地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按照国务院要求,目前各地建设占用耕地在面积上基本上实现了占补平衡,但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仍然存在。各类建设包括公益事业(如修公路),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良田,而开发整理的大多数是旱地,其耕地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占补项目是利用荒草地进行开发,其土壤条件、水利设施状况都较差,新开垦的土地几年内,甚至十几年内也无法达到被毁良田的耕作水平,其生产力和产出效益无疑存在较大差距。

  如何坚守成为严峻挑战

  如何做到既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又守住18亿亩耕地保有量这道“红线”,是“十一五”期间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去年9月,国土资源部下发文件,从规划计划、占用基本农田、征地程序、占补平衡等环节,对建设用地审批程序提出严格要求,以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抑制一些行业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同时,国土资源部表示,“十一五”时期要严控建设用地数量特别是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数量,坚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项目用地预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供地。

  据悉,国土资源部将适时出台新的禁止供地和限制供地项目目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