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药企上书国务院:单纯降药价不解决看病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09:1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夏金彪

  “收集、征求国内医药企业的建议和意见已经完成,近日将把建议提交给国务院。”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据了解,在这份《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中,包括石药、鲁抗等国内医药企业巨头在内的100多家药厂认为: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而“以药养医”这个体制性顽疾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国内药企炮轰“以药养医”

  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代表国内药企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称,医药企业已经举步维艰。统计显示,2003年到2006年全国医药生产企业盈利能力逐年下降,亏损金额则大幅度上升。2003年,全国医药工业年收入利润率税前为9.7%,2006年1至10月份则降为6.34%,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5.5%。2005年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亏损面则达46%。

  一位国内药企的代表告诉记者:“近10年来,全国性的药品大规模降价已经进行了22次。这些降价声势很大,实效却不大。这说明如果不从‘以药养医’的根上下手,再降价,也不会起很大成效。”

  据了解,在我国公立医院的支出中,政府投入只占7%,有的三甲医院甚至只有3%,剩下的支出均要靠医院自筹解决。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通过“以药养医”——即通过药品价格加成的收入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来维持医院所需的运营和发展费用。导致医院购进的药品价格越高,加价收入的获利越大。

  建议书指出:目前全国医院每年的

药品加价获利收入500多亿元,医院和医生每年从医药企业获得的“公关费”和“回扣”也有数百亿元,这高达近千亿元的费用,以及医院无偿占用医药企业的1000多亿元流动资金,维系着医院的正常运转。医院凭借着买方市场的强势地位,压缩着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致使整个医药企业面临严重困难。

  另外,多年来,为了降低药品价格,政府出台了许多措施,国家发改委的频频降价,各省各自为政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使得在销售价格不断降低的同时,生产成本却急剧攀升,极大地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药价急需综合改革

  建议书建议:尽快制止那些滋生“以药养医”问题的各种改革措施,如单纯的药品降价、药品招标采购、药品挂网采购、医院药房托管等,这些改革措施只会耽误时间,延缓改革步伐。

  “药价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仅靠单纯降价,需要综合改革,而最为迫切的是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 于明德认为。

  此外,建议书还认为药品行业监管存在六大问题:药品注册管理标准时紧时松,打乱了企业的创新计划;药品价格政策扑朔迷离,让企业雾里看花;药品招标采购办法朝令夕改,各省各自为政,令企业疲于奔命;医保目录限制新药,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药品政策向外企倾斜,妨碍了公平竞争。

  据了解,国家对医药管理格局十分复杂,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发改委负责药价的调控;

卫生部分管医院;药监局分管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因而对药价虚高的监管,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日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医改协调小组组长马凯也坦承当前的药品价格确实非常混乱。他说,药品价格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反映,如果不解决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医院的定位、医院的财务体制改革等问题;不解决药品生产、流通中的问题;不解决新药审核注册制度等问题,“仅仅是药品降价,群众得到的实惠有限”,所以要靠综合改革。

  “这说明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以药养医’体制所造成的问题,希望在下一步医改中,‘以药养医’的问题能真正得到解决。”于明德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9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