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渠道为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0日 15:0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金晶 北京报道

  药品轮番降价以后,剥夺的是谁的利益?

  “大概80%的损失会由药厂来承担”——在本报大量的寻访中,心急火燎的生产商和泰然自若的渠道商给出几乎相同的答案,这幕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不禁令人发问,谁在决定中国药品市场的话语权?

  “药品市场上严重供过于求的源头是药监局审批药品有问题,如果不审批那么多的同质化产品,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有多年医药领域从业经验的李从选给记者举例,板蓝根有100多家在生产,批文据说有八九百个。2005年美国批了200多种新药,而同期中国批了10000多种。

  在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渠道的选择权比药厂大得多,渠道不愁没有药可卖。湖北九州通集团副总经理牛正乾就坦白表示,“如果药企把出厂价格定高的话,渠道就不会卖他们的产品。” 消息人士透露,以处方药为例,医院占据了销售利润的50%,流通环节加起来30%,药企只有10%。

  而对于拥有天然垄断权的医院来说,药品降价对它们来说更是“无伤大雅”。“降价造成的利润损失,医院和流通渠道是不会承担的,受苦的都是厂家。1块钱的药品,厂家有几分钱利润就会卖。”浙江省第一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承认。

  南京小营制药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汪先生最近一直在和经销商“慢慢商量”。能否提高出厂价的问题,虽然他知道根本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们公司的核心产品黄杨宁片被列入此次中成药降价范围,“我们一直在想办法降低成本,但对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负担很重。”目前,该公司高层仍在努力向银行贷款以扩大生产规模。

  要拿渠道开刀,恐怕不太能成功。百年老店同仁堂为了减少流通领域的开支,正进行营销体制改革,一度造成股价下跌,到现在还没有下文。降价以后,渠道不接受新的价格体系,厂家多数选择自己承担或退出。

  西南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张仕元肯定地说:“中国的制药企业根本称不上有议价能力。” 平安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杜东松则说:“竞争,杀价,因为中国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太少,同质化现象太严重,没有核心定价权,大多数是用营销来推动的。”

  业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医药业将会延续目前家电业的连锁模式:生产企业变成商业企业的代工厂,商业渠道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这也许并非危言耸听,2006年中报结果显示,医药板块整体中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均值为8%,净利润增长的均值仅为7%,而其中医药流通板块整体净利润增长24%。

  在渠道为王的现实面前,无论是医药制造企业,还是终端零售商,都在慢慢向产业链的中间段渗透,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广药集团无不在整合流通平台,而终端零售商连锁药房的趋势则是抛开代理商,成立自己的采购部,要求厂商直接给自己供货,把利润空间做大。

  据统计,2005年度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前100强销售额已达325亿元,门店总数28888家,市场容量增长达到48.15%,其中前三家企业销售额已达52亿元。以沈阳地区为例,2006年2月新开18间药房中无一家是单体零售店,全部为连锁大药房。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零售行业竞争更充分,洗牌、重组、并购、外资进入等资本运作的速度和力度都会更强劲,而制药企业由于大部分没有研发和产品技术含量,外资并不看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2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