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6年陕西农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增长7.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15:00 国家统计局网站

  2006年,陕西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整体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全省农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

  一、2006年全省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2006年,全省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8.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3%。其中农业产值531.62亿元,较上年增长7.9%,林业产值28.95亿元,较上年增长2.3%,牧业221.93亿元,较上年增长6.8%,渔业5.55亿元,较上年增长11.5%,农林牧渔服务业30.69亿元,较上年增长5.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8.48亿元,较上年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元,较上年增长10.1%。

  (二)种植业生产取得较好收成

  2006年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虽然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但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继续实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植业生产积极性,全省种植业生产仍取得较好收成。

  1.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2006年陕西省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小麦良种工程”、地膜玉米、农机补贴等政策覆盖面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新增了对种粮农民的综合直补,这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全省广大农民群众受到鼓舞,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全年粮食生产尽管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但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生产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179.0万亩,与上年年基本持平。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076.8万亩,较上年下降0.4%,秋粮播种面积3102.2万亩,较上年增加0.2%。二是粮食单产稳步增长。2006年全省粮食单产每亩222公斤,较上年增长1%。其中夏粮亩产219公斤,较上年增长4.5%,单产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秋粮亩产224公斤,较上年减产1.2%。三是粮食总产量未因灾害而减产。我省秋粮生产前期虽然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干旱,但因各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旱情起到了明显的缓解作用,粮食生产未因大的灾害而出现滑坡。全年粮食总产1150.9万吨,在种植面积较上年略有减少的情况下,总量比上年仍增长1%。

  2.棉花播种面积大幅增长,单产因灾减少

  陕西省棉花生产在经历了2005年的播种面积下降,产量下降,价格大幅上涨后,棉农普遍看好棉花生产的预期收入,棉花播种面积大幅增加。2006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达126.1万亩,比上年增长19.7%。

  棉花生产前期基础好,棉花生长发育较往年提前10天左右,但由于六月下旬棉花主产区渭南市遭遇了罕见的冰雹灾害天气,棉花等农作物受灾严重。另外,在棉花生长后期干旱少雨,伏旱达四十天左右,不利于棉花的生长,导致亩产下降。棉花亩产69公斤,较上年减少6.5%,由于优良新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增产技术,如以国审中棉所41、陕2365、陕204等为主的优良品种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96%;地膜覆盖面达90%以上;70%以上的棉田实施了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全程化控制等广泛应用于棉花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才使得大灾之年棉花单产的下降幅度明显减少。由于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棉花总产量8.7万吨,较上年增长11.9%,是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3.油料作物面积减少,单产创历史新高

  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有利于粮食种植政策的出台,全省油料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据统计,全省油料播种面积400.93万亩,比上年年下降3.5%。总产44.36万吨,下降2.2%。由于品种改良,油料作物亩产达110.7公斤,比上年增加1.3%,单产创历史新高,减缓了油料作物总产量下降幅度。

  4.蔬菜生产快速发展,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

  2006年,陕西省各地继续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发展棚栽技术,扩大优质精细蔬菜生产规模,重点围绕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天然特色蔬菜基地,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业示范户,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蔬菜生产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种植效益明显。据统计,2006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534.57万亩,总产量942.7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8.4%。截至年底,全省已建成蔬菜大棚 28.40万个,蔬菜大棚面积28.32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1%。蔬菜产值已占到种植业产值的24%,蔬菜生产已成为拉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三)果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果农收入稳定增加

  2006年,陕西省继续加快调整优化果品产业结构,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了果品流通“绿色通道”,促使果业生产基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

竞争力,形成了以
苹果
生产为主导,以猕猴桃、梨、红枣、柑桔、石榴、樱桃等为特色的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果业生产格局,确保了水果生产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06年全省果园面积1290.74万亩,增长5.3%;其中挂果面积755.18万亩,增长7.6%。全年水果总产量881.95万吨,较上年增长15.2%。其中苹果650万吨,增长16.0%;柑桔16.32万吨,下降2.6%;梨65万吨,增长4.6%;葡萄16.84万吨,增长20.8%;红枣28.09万吨,增长49.3%,猕猴桃27.76万吨,增长15.5%。

  据测算,2006年全省果业增加值84.2亿元,较上年增长8.1%,高于农业增加值增速0.7个百分点,果业基地县果农亩均纯收益达到1452.7元,较上年增长3%。

  (四)造林面积继续下降,特色林业初见成效

  随着陕西省退耕还林任务的落实到位和国家造林政策的调减,2006年造林面积呈下降趋势。据统计,全省造林面积319.93万亩,同比下降14.3%,其中退耕还林面积73.60万亩,同比下降35.8%。

  针对国家退耕还林任务的调减,依托全省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制定了《陕西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06至2020年全省将重点打造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花卉等四大特色产业,五年内建设全国知名的花椒和核桃生产基地。在秦巴山区建设核桃、板栗、蚕桑、茶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重点建设太白山、楼观台、金丝大峡谷和天华山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积极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木本中药材,开展盆景花卉,林下种植、养殖和食用菌生产。在关中平原区建设以速生杨、泡桐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林基地,加快人造板、家具制造等木材加工业发展,发展城镇绿化苗木和盆景花卉的生产。在渭北旱塬区建设核桃、花椒、发展林下养殖。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科学开展灌木和过熟杨树、柳树的加工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红枣、山杏和大扁杏等。虽然造林面积下降,但经济林达到34.92万亩,较上年增长11.4%,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板栗产量2.92万吨,花椒3.15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9%和11.8%。

  (五)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

  2006年,陕西省继续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依托生产加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奶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大投资力度,狠抓疫病防治、健全良种建设、推广标准化饲养、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1、政府投资力度加大,动物防疫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全省各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增加投入。 省财政新增2000万元畜产资金用于动物防疫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免疫密度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得到增强,畜产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2、畜禽出栏全面增长。据统计,全年牛出栏92.46万头,增长4.8%;猪出栏1419.38万头,增长10%;羊出栏672.85万只,增长8.7%;家禽出栏6587.14万只,增长3.4%。

  3、畜产品产量较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全年肉类总产146.75万吨、奶类总产量157.41万吨、禽蛋产量49.92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9.4%、11.1%和2.5%。

  4、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据统计,全年奶牛存栏52.23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13.5%;牛奶产量127.36万吨,增长12.4%。

  5、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以畜牧小区、养殖场、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饲养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2006年全省各类养殖专业户将发展到22万户,建成养殖小区1300个,机械化挤奶站400个。

  (六)水产养殖方兴未艾,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陕西省水产养殖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大力实施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两大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水产品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以科技为先导的高产、优质、高效养殖及生态渔业技术被大面积采用,渔业附加值增加,高效生态休闲渔业快速发展,渔业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合我省自然条件、门类齐全的水产养殖业,全省渔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42.25万亩,水产品产量7.4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1.3%。品种趋向多种类、效益化,鲤、鲫、草、鲢鱼产量稳定增长,水产养殖在一些地方正逐步向三产发展,鱼塘、水域不再是单一的水产养殖基地,已逐步成为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途径,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内陆水产业的新特色。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006年全省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但一些制约农村经发展的因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第一、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生产还处于提高产量,改善质量的简单生产过程,农产品的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明显的市场竞争力,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基本是初级产品,价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靠农业发展农业的模式,实现农民增收的空间比较小。

  第二、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由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经济规模小,信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会出现短期行为,跟风走的局面。2005年西瓜、芹菜价格高,销售快,效益好,使得2006年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增,结果出现瓜贱菜贱伤农,甚至赔本的现象。

  第三、政府服务体系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基层政府指导农业生产的方法有待改善。不能依靠政府行政手段管理农业生产,更多的要用经济手段、示范效应指导和引导农业生产 。

  三、加快农业发展的建议

  1.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农业生产。政府有关部门应从农业生产的指导主体退出,由直接的行政指导,转变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环境治理,服务体系的建立等间接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经营,应坚持以农民、经济组织(诸如协会、联合实体)为主体组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2. 建立市场信息预警机制,完善市场供需网络,从根本上防止“西瓜危机”、“芹菜危机”事件的发生。

  3.增强品牌意识,推进和引导农村经济运行新体系的建设。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村的现状,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逐步培养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品牌,形成产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集群。

  4.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农业经济的发展应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企业化的农业生产,逐步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在生产地实现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既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和农民增收。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