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总局领导就和谐民航建设答记者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 11:14 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

  神州大地春潮涌,盛世高奏和谐音。2007年新春伊始,民航全行业20余万名干部职工,以大地、蓝天为舞台,奏响了以和谐民航为主旋律的空地交响乐。

  安全与正点,无疑是和谐民航主旋律中两个强劲的音符。如何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提高航班正点率,提高航空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就这些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民航总局领导近日接受了中国民航报记者的专访。

  建设和谐民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记者:民航总局提出的建设和谐民航的战略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民航总局党委结合民航实际,于年初出台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民航的意见》,提出了建设和谐民航的战略任务。

  民航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反过来,民航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催化剂。航空运输业提供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创造了就业和财富,促进了贸易交流,刺激了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着经济生产力的增长。航空运输业还具有其他行业难以替代的社会效益。航空运输使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增加了消费者福利。航空运输还可以在偏远地区,或在人类面临灾难的条件下,提供及时便利的交通途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民航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性,决定了和谐民航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民航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民航全行业只有积极构建民航内部、民航与社会、民航与航空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内和外顺,才能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建设和谐民航,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充分发挥民航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建设和谐民航的落脚点则在于,推进民航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

  安全是和谐民航的基石

  记者:民航总局党委在《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民航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保障安全作为建设和谐民航的着力点。安全是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否也可以说,安全是和谐民航的基石?

  答:这个说法我完全赞同。

  安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国家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把安全生产摆在与人口、资源、环保等基本国策同一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央领导也多次强调,民航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保障航空安全。安全是民航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航空消费者的利益核心,是建设和谐民航的着力点。在民航有一句人人都铭记在心的话,那就是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安全上出了问题,往往是惊天动地,大的公司将延缓发展步伐,小的公司可能一蹶不振,不仅整个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影响,甚至给社会稳定大局,给国家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安全可以说是和谐民航建设的基石,没有安全,何谈和谐!

  目前,我国每天有1000多架民航飞机在空中穿梭,每天有四五十万人坐飞机旅行,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国家的财产安全负责,是民航义不容辞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民航干部职工,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对企业、对自己负责的角度,把安全工作落在实处。

  我国民航的安全水平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记者: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民航安全工作当前面临的形势?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增长,机队规模日益壮大。目前,我国民航已拥有运输航空公司35家,在用运输飞机1041架;拥有通用航空公司67家,在用通用飞机715架;所飞航线达1257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航空运输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4%左右,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及其他运输方式的增长速度。2006年,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02亿吨公里,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7位上升至第2位,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航空运输已经和正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民航已经跨入世界民航大国的行列。伴随着管理理念的变化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我国民航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运输飞行事故率呈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我国民航的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下降到0.29次/百万飞行小时,比“九五”期间降低了55%。与国际相比,全球每百万飞行小时的事故率为0.7,美国为0.169,我国民航的安全水平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5年到2006年,民航总局以开展目标管理、专项整治为主线,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抓好安全审计,保持了相对平衡的安全态势,连续两年实现了航空运输安全年,全行业创造了运输航空连续安全飞行613万小时的新纪录,并涌现出了连续安全飞行300余万小时、荣获中国民航飞行安全三星奖的南航,连续三年夺得航空安全“金鹰杯”的厦航等一批航空安全先进单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仍将保持高位增长的势头。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飞行安全,是民航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安全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形势,安全基础还不是很牢固,不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当前,我国民航飞行安全工作面临的困难:一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飞行、机务、空管等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缓解。二是现有基础设施状况及其效能的发挥尚不能完全满足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的需要。中西部地区、部分东部地区中小机场的设施设备还相对简陋。三是空域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空管运行环境日趋复杂。随着新增运力大量投放市场,原已十分拥挤的国内干线和繁忙机场将更加拥挤,以往不太繁忙的地区和机场也将出现流量高峰,飞行冲突的几率增加。

  安全管理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转变

  记者:“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民航一贯的工作方针,在建设和谐民航的实践中,我国民航系统在安全管理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答:近十年来,民航系统注重总结分析历史上多起事故的教训,注重学习借鉴国际航空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在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着力创新安全管理,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转变。我国民航在安全上取得的明显进步得到国际航空界的普遍好评。

  我国民航系统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创新安全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民航系统从“飞飞整整”、“八该一反对”、“四严一保证”到“关口前移”、“事前管理”等,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近年来,民航系统着力推进安全管理理念的创新,在引入国际上以“风险控制”、“闭环管理”为核心的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严”(严在组织领导、严在规章标准、严在监督检查、严在教育培训、严在系统完善)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安全管理理念。目前,系统管理理念正在指导全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民航系统从1997年起以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在全行业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法》出台以及2002年民航体制改革后,民航系统进一步明确了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安全监管办公室的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各企事业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细化分解安全责任目标,重点抓好机构整合中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安全责任的落实,实行重奖重罚,严格责任追究制。

  安全规章标准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多年来,民航系统十分重视规章标准的建设工作,逐步加大国内规章标准与国际民航组织标准与建议措施的接轨力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航逐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规章标准体系,现有的119部规章中有83部直接与安全管理有关。此外,还出台了大量安全管理文件及程序。这些规章和标准为民航进一步做好安全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证。

  向现代科技手段要安全。多年来,民航安全工作者深刻领悟到,“人是会犯错误的”,并着力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大安全裕度:一是自1997年以来,民航系统在全行业强制推进飞行品质监控工作,全面加强飞行人员技能的监控。对飞行人员飞行品质的监控率已超过90%,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监控水平。先进的手段带来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民航因机组人为原因导致的事故征候明显减少。二是强制要求所有运输飞机安装机载防撞系统(ACASⅡ)和增强型近地警告系统(EGPWS),以及在空管雷达系统中增加最低安全高度告警(MSAW)和短期冲突告警(STCA)等功能,降低了空中飞机相撞和撞山、撞障碍物的风险。三是加快我国民航雷达管制的实施进程,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全面实施了雷达管制,中西部地区的雷达管制进程也在加快,我国民航空域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四是积极推进区域导航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我国高原及条件复杂机场和繁忙机场的安全运行能力。

  启动实施航空安全审计工作。安全审计是国际上普遍通行的安全管理做法之一,是民航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安全审计是在民航总局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地区审计员联合对民航企事业单位进行的周期性、强制性、系统性的安全管理手段。2006年,民航总局正式启动了安全审计工作,目前已完成安全审计的前期准备和试点工作。

  大力推进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SMS),既是国际民航组织的强制性要求,更是民航系统实施积极主动的系统安全管理、保障航空系统安全发展的内在需要。2006年以来,民航系统正式启动了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海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系统安全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全行业的广泛认同。

  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

  记者:建设和谐民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安全工作也有着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今后在安全管理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以进一步夯实我国民航的安全基础?

  答:未来民航安全管理上的主要举措有:

  一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的两个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企事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内部安全责任制,健全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进一步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全行业安全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加大对企事业安全生产依法持续监督的力度。

  二是全面抓好安全审计工作。未来,民航系统将着力抓好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审计,确保企事业单位的规章程序与政府规定相符(即文文相符);确保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符合政府规章程序的要求(即文实相符)。此外,民航总局将督促企事业建立内部安全审计制度,进行系统性的自我评估,查找和纠正自身存在的安全缺陷。

  三是全面推进航空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民航系统将在2006年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安全政策,建立安全指标体系,增加行业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能力,努力实现闭环安全管理。按计划,民航系统2008年将在全行业各有关单位建成安全管理体系。

  四是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民航系统将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培训体系

建设工程”,完善培训体系;实施“专业人才建设工程”,建设一支技术精湛、具有国际水平相当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五是加快推进安全科技体系建设。民航总局将制定安全科技发展规划,设立民航安全科技发展专项经费,加快飞行安全科研基地的建设,集中民航内外的科技资源,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安全科学技术成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六是继续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未来,民航系统将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拓宽投入渠道,除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外,将加大法规标准建设、教育培训和安全理论研究等软件建设的资金投入。

  七是进一步完善航空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航空安全法规和标准反馈及分析系统,及时修订法规和标准,并颁布配套实施细则。

  八是建设具有我国民航特色的先进安全文化。民航系统将注重总结和继承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积极吸纳国际上先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努力构建包括学习文化、报告文化和公正文化在内的先进的行业安全文化,营造保障安全的良好氛围。

  把狠抓航班正常作为当前建设和谐民航的切入点

  记者:把狠抓航班正常作为建设和谐民航的切入点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全面部署,对于切实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和谐民航,就要选择从解决民航工作中旅客和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促进内和外顺。把抓好航班正常作为建设和谐民航的切入点,正是从旅客和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航班正常带动民航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消除影响社会安定的不和谐因素,推进和谐民航建设。

  以解决航班延误问题为突破口,努力改善不正常航班服务既是维护和实现航空消费者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和实现企业利益、行业利益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讲,民航与消费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建设和谐民航,就要站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高度,从解决旅客最不满意的航班延误服务入手,提高民航整体服务质量,提高旅客满意程度。

  记者:我国民航目前的航班正点率水平如何,与和谐民航的要求相比,与航空消费者的需求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答:民航总局近年来多次就全面加强航班正常工作、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发出通知,要求航空运输相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航班正常工作,督促各运输责任主体建立航班延误处置机制,并将航班正常率作为总局审批各航空公司增加航线、航班的依据之一。民航确立了航班正常报告制度,由总局空管局每月将航班正常统计数据向行业内外进行通报,并在有关媒体公布。

  目前,我国各航空公司对抓好航班正常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制定航班正常管理规定,明确奖惩标准、细化责任、规范考核,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各机场已经将航班正常保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基本建立了航班延误处置机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民航航班正常工作总体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航班正常率已从2000年的77.42%,上升到2006年的81.48%,在世界上基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但是,我国民航的航班正常工作,与满足社会公众乘机出行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航班正常成为旅客关注的焦点问题。

  首先,航空公司计划、流量控制、天气是影响航班正常的三大主要因素,导致的航班延误率居高不下,这三种原因造成的延误航班占全民航的80%左右。特别是去年7、8、9三个月的雷雨季节,航班大面积、长时间延误的现象频频发生,民航正常的运输生产秩序被打乱,大批旅客行程受阻,被迫滞留,由此引发的旅客投诉也明显增多。

  其次,由于航班延误以后,航班信息不畅通,旅客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甚至有的航空公司自己也没把信息搞清楚,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旅客,使旅客长时间茫然地、无奈又无助地等待,导致旅客情绪焦躁加剧,旅客与民航服务单位之间的矛盾激化。

  再次,航班延误以后,服务工作不到位,旅客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造成了旅客对民航服务的不满、抱怨,甚至是激烈的冲突。

  这些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航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民航的服务窗口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通力合作,加强和改进航班正常工作

  记者:航班延误可谓是民航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今后几年,民航将采取哪些切实措施破解这一难题,把航班正常率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答:保障航班正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民航各有关单位的通力合作。航空公司是直接为旅客提供服务的运输主体,必须下大力气把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降下来,并切实改进不正常航班的服务工作。机场和空管等保障部门也要改进和做好自身的工作,加强与航空公司的协作。

  民航行业监管部门将建立制度,将航班正常与航线经营权管理挂钩,制定具体标准,对航空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平均延误率高或者平均延误时间长的航线或者航班,坚决取消其经营权。

  根据民航“

十一五”规划,民航正抓紧建设全国统一的流量管理中心,从战略、战术的角度实施科学、合理的空中交通流量管制,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合理地利用空域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空中交通管理潜能,加大飞行流量,缓解空中拥堵。

  未来几年,民航还将加强民航空管基础建设,提高空管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疏导空中交通,采用先进管理技术,优化现有保障方案,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使管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大力减少因空管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

  航空运输协会作为航空公司自发组织的行业自律机构,要针对旅客在航班延误方面意见最多的信息和服务问题,制定相对统一的航班延误服务标准。

  民航还将建设航班正常网络管理系统。计划在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部门建立一套统一航班正常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当日飞行动态,按标准自动统计,在短时间内准确统计出单位时间内航班正常率,杜绝人为因素干扰。系统可为航空公司、空管部门和机场提供及时、准确的民航运行信息,最终实现信息共享,达到信息一体化,减少航班延误,进一步提高民航服务质量,提升民航系统的对外形象。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通力合作和旅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民航的航班正常率和服务水平定会有新的提高。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