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历史热中的改革史写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 22:39 经济观察报

  雷颐:写改革史也好,写其他的历史文章也好,都应该透过纸面,看到纸面背后的东西,不能仅仅根据纸面上的资讯来写文章。我看到有些学者只凭借文本写文章,不去下功夫研究文本之后、纸面背后的实际历史是怎样的情况,这在某些人那里已经成了一股风气。很可怕,也很可悲。

  比如,1958年的报刊,曾经发表过很多文章介绍各地粮食亩产节节高升的情况,有很多具体数字。当时还有不少文章说群众要求建立人民公社的情绪十分高涨,十分迫切,各地人民公社普遍兴办了托儿所、公共食堂、幸福院等设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很多报刊发表文章,说当时群众的生活十分幸福。“文革”当中的报刊,也说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群众的生活大为改善,赤脚医生建立了有效的农村医疗体制,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等等。

  有些学者就以这些文本的资讯为依据写文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不容抹杀,上世纪80年代解散人民公社的决定错了。

  我看到这样的文章,就觉得这样搞不行,研究历史一定要突破文本,要了解真实的历史。

  有一个年轻人,改革开放以后上了高中、上了大学,后来到了美国,读了他的导师关于“文革”的论述,他的美国老师也是按照中国的报纸进行研究的,对真实的历史根本不了解,到最后就变成了一种偏执,不愿意再去了解真实情况了。

  马立诚:美国杜克大学一位非常有名的教授论述“文革”。他是怎么说的呢?1984年他发表文章说,他对于中国批判和否定“文革”十分气恼,说这是“诋毁60年代史的企图的一部分”,他认为“文革”是中国人的大解放,是中国人能量的大释放,是一场真正的民主运动。他觉得毛泽东最后将“文革”鸣金收兵非常遗憾。这位教授就是受某些纸面历史的影响太大。那个时候中国报刊说“全世界人民盛赞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鼓舞了全世界人民”,这位教授可能就是被鼓舞的一个。亲身经历过“文革”的人,会觉得这位教授论述“文革”的文章可笑又可悲。这种历史的解读就是太浅层,太局限。

  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斯大林杀害了千千万万干部、党员和民众,十分恐怖。但那时的苏联却有一首歌唱道:“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像这里那样自由地呼吸。”当时欧洲一些学者和作家,就是认可这首歌的“文本”,认为前苏联实现了人类的理想,由衷地向往斯大林治下的苏联生活。

  从这些例子来看,研究历史,确实存在着深入纸面之后,探求历史真相的问题。这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雷颐:我是搞历史的,经济学文章我喜欢读周其仁的,一看就知道是有丰富的阅历才写得出来。他是“老三届”,“文革”中也下过乡,一直到改革开放,这么一路走过来。他对中国的情况有切身了解。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深入实际,一针见血,不会闹出上面所说的那种笑话。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又说“不读史不知古今”,看来很有道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学对于各种学科应该是一个基础。

  刚才你提到的那位美国教授,并没有“文革”的实际体验,也没有下功夫调查研究,“文革”的各种资料恐怕接触也不全面,他就是根据某些文本来发言。

  还有,现在有人提倡读经。有些经的内容是好的,但你还要读史。如果你不读史,就把经上的话当做事实,认为中国历来就是这样做事情的,就是这样的传统,那是不行的。你看经上讲孝悌,讲父慈子孝、兄弟友爱。但实际上怎么样呢?就拿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大唐盛世来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兄弟杀哥哥。然后武则天杀儿子、杀孙子。一家之内这样杀来杀去,为了权势,能把兄弟或是儿子杀了。这样的事实太多了,但这些统治者同时也在提倡读经。所以还是那句话,不能只停留在某些纸面文本上,要从各个角度研究,追究历史的真相。

  马立诚: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者很多都是挨骂的,纸面上不实之词很多。要辨析材料,多方研究,寻找历史的真实。

  雷颐: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一个时机把握问题。你读晚清史,就会了解到,由于

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利益的纠葛,清廷一再延误改革时机,结果被推翻了。清廷的命运,与当时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关系很大,值得说一说。晚清的社会危机已经非常严重了,我们今天读史看得很清楚。可是当局者迷,还在那儿感觉不错,这么混下去没问题,一百个不愿意改。戊戌维新提出来的要求是很温和的,可是掌握大权的人一点变动都不愿意有,对维新派采用那么严厉的镇压手段,这是清廷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跟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关。

  我们可以从林则徐的一些遭遇来看一下当时的文化弊端,看一看这些弊端怎样阻碍改革。林则徐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大家对此评价都很高。但是他在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同时,主张了解外国,学习外国的东西,这一下子问题就来了。其实林则徐的主张没有错。你跟谁打仗,你就要了解谁,就要借鉴和学习对方的长处,增加自己的本领,对不对?可是,对于林则徐的这一点,清廷诸多官僚不以为然,甚至声讨林则徐,认为林则徐破坏中国的文化安全,说林则徐是汉奸。为什么呢?因为你在用外国的东西来改变中国。

  林则徐在禁鸦片和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时候受了很多委屈,当时就有一些官员为林则徐叫屈。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在莫须有的“汉奸”罪名上,替他辩护。当时林则徐到广州去的时候,广州有一个姓梁的比较了解各方面情况,热心帮助林则徐。但是这个姓梁的说什么呢?说林则徐什么都好,就是主张学习外国这一点不好。这对林则徐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想一想,这是不是传统文化造成的弊端?就是封闭性。这种情况,今天还有。

  马立诚:对,这种情况是很令人痛心的,也很可悲。当时很多人心里有个“夷夏之防”,统治者利用这个来打击林则徐。从骂林则徐是汉奸这件事上,折射出清廷在改革问题上的被动性。

  雷颐:再说李鸿章,李鸿章其实有改革思想。当时,民众恨清廷,但不敢骂皇帝骂李鸿章。李鸿章则要保住自己的位置。从他的保官策略,可以看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复杂。实际上,他暗中帮了康有为不少忙。戊戌政变发生之后,有人揭发李鸿章支持康有为。慈禧当面问李鸿章,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就回答,我从来就主张做什么,比如洋务运动中开新风的措施等等,如果凭这一点说我是康党,那我就是康党。慈禧想了想,也就算了。李鸿章当时的地位已经动摇,所以他很谨慎。作为一个老官僚,他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他是这样处理的,在观念上,我支持维新派,但是我并不实际卷入到慈禧和光绪的权力之争,所以慈禧放过了他。

  我说黑暗是指什么呢?清廷把国事和家事搅到一起。国家发展大纲和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母子关系、母子争端搅在一起,这就是利益纠葛。李鸿章看到了这一点,维新的重要性次于家族利益之争。这些利益之争,也是导致清廷对戊戌维新采取仇视态度的原因之一。结果是利益之争耽误大局,失去了改革的时机。

  戊戌变法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慈禧开始时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她总觉得这是光绪搞的,会影响自己的权力。这就是家族成员利益在暗中较劲。光绪每次跑到颐和园告诉她要采取什么措施,她每次都是含含糊糊,说你看着好就做。她的态度是什么呢?她在等待机会,她要等待利益受损的官员的支持。

  光绪和维新派也没有办法,当时财政极其困难,付不出成本来搞大改革,比如立宪。财政困难怎么办?只好先减官员。撤掉一些没用的机构如鸿胪寺之类的。那些被裁撤的官员就以传统为借口,说皇上要改变祖制,因为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机构,大闹起来。当然,这也是利益问题,闹起来有动力。有大闹的官员支持,慈禧就开始行动了,就有理由了,机会来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搞这种改革必须有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权威,我搞改革侵害了你的利益,你也没有办法反抗我;二是如果权威不够,就得有足够的补偿。我剥夺了你的一部分利益,给你补偿。当这两点都没有的时候,就麻烦了。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这两点都没有。从这里看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时候,有钱的时候,应该是改革的好时机。

  马立诚:我插一句,北宋也是延误改革时机。北宋要跟西夏打仗,财政困难,穷到市长那个级别的官员全部财产只有一匹马,当然是比较好的官员是这样。范仲淹当地区负责人的时候就只有一匹马,他母亲去世,没有路费回家,只有把马卖了,才筹到路费。范仲淹后来任副宰相搞改革,要裁撤大批冗官和宦官,宋朝的冗官之多,高于历代。结果那些人都跑到宋仁宗那儿哭,说范仲淹派出的三人考察组是三只可怕的老虎。仁宗对范仲淹讲,不要搞三虎。范仲淹的确有点急,但宋仁宗头脑也不清楚,结果是北宋丧失了改革的好时机,积贫积弱下去。

  再说清末,义和团失败之后,慈禧逃亡,一点面子也没有了,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最后的余地也都没有了,这才想到改革,提出9年立宪。有一种说法,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断送了中国的立宪进程,是不是这样?

  雷颐:不是这样,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实际是清王朝自己一再延误时机,断送了立宪的前途。关于9年时间是长还是短的问题,不能抽象地评判,要按照当时形势来判断时机问题,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当时形势实际上是很急迫的,清廷对此估计不对头。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5月份出台的内阁,还是皇族内阁,这时候已经是火烧到眉毛了,清廷还在那里短视,他们的措施违反最基本的立宪原则——皇族成员不能是内阁阁员。这下子,连立宪派都失望了。其实,清廷开始说准备立宪的时候,全国欢欣鼓舞,张灯结彩,这说明民众对清廷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但是清廷没有重视民意,觉得民意算什么?根本看不到民意民心的力量。结果是,应该在上一阶段做的事,总是拖到下一阶段才被迫做。可是,要命之处在于,当你在下个阶段做上一阶段应该做的事的时候,实际形势却要求你做得更大更多,而它又不愿意,总是慢一拍,从不主动,总是在巨大事件发生之后,实在不行了才做。这样,就延误了改革时机。你刚才也说了,恐怕不止清朝这样,其他朝代也发生过把握改革时机的问题,这也是改革史写作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你说这个问题很小吗?深入分析,就会有大的收获。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