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集天达:独行登机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1日 17:3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李志军 深圳报道 2006年12月可能是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下称“中集天达”)成立14年以来最幸运的月份——在一个月内得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澳大利亚达尔文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的3份订单,其中仅上海浦东机场的订单金额就达到1600万欧元。 “2005年,公司登机桥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00%,从2000年至今,至少有三个年度达到这个比例。”中集天达总经理郑祖华说。不过没有人能想到,这家深圳市最早成立的企业之一在2000年一度濒临破产边缘,估计那时也没有人能想到,它又在几年后起死回生。 一骑绝尘 1992年,贵为“中国第一蓝筹股”的中集集团和中集香港合资成立了中集天达,专做登机桥。而在1990年时,中集就已接到国内第一个订单。 “当时由于北京亚运会召开,天津机场成为备战机场,陡然增加的运力使登机桥的需求大增,而向海外厂家采购时间很仓促,而且关税贵,机场就找到了我们。”郑祖华说。 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使各地机场日益繁忙,也给有技术和资本积累的中集天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登机桥领域,中集天达拥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早期的登机桥标准就是以中集天达为主起草的,这样,中集天达与国内企业相比有技术优势,与国外企业相比有成本优势。借助这两个优势,中集天达的登机桥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仅节节攀升,而且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成长。2005年,中集天达的登机桥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00%,而在全球市场则占到40%,英国著名的简氏杂志将中集天达称为全球登机桥领域三大巨头之一。 除了中集天达,国内还有4家企业从事登机桥生产。目前有些企业一般每年只做一条桥,以低价或凭关系拿到订单。广州一家企业通过政府关系拿到广州新机场订单,结果在2005年4月发生了廊桥垮塌扯下飞机舱门的事故,由于中集天达的知名度,以致外界误认为是中集天达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中集不得不发布书面声明澄清。 2006年4月20日,中集天达向法国戴高乐机场提供的空中客车A380登机桥投入使用,这个空中巨无霸最高载客量可达840人,同普通飞机相比,对登机桥的技术要求更高。中集天达以当时创新的辅轮支撑登机桥获得了A380上层舱门接机工作组的高度评价,并从供应商竞争中胜出。这个工作组由空中客车公司、汉莎航空公司和维珍航空公司联合成立。 尽管已是业内的领跑者,中集天达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全球登机桥三巨头中的一家国外企业去年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国内设厂后价格将与中集天达不相上下。 郑祖华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订单量不是太高,有点窄,另外由于机场的规模不同,客户性格、要求等不同,都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策略。 目前,中集天达正在深圳建设一个新工厂,投产后可以满足全球市场50%的需要。 海外风险 与2005年相比,中集天达2006年的业绩略显逊色,不过依然分得了全球第二大的市场份额,全年登机桥订单150多台,固定桥则达到100多条。“本来有机会还保持第一,但是由于印度事件取消了中标,公司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郑祖华说。 郑祖华所说的印度事件指的是去年5月中集天达在印度机场管理局招标中的意外流标。在那次招标中,中集天达以价格低出一半的高性价比优势击败另一家欧洲对手,眼看就可以拿到订单,这家欧洲对手通过各种手段游说印度政府,渲染中国威胁论,结果印度机场管理局取消了和中集天达的意向合同。 对于中集天达来说,印度事件可能只是一个特例,不过这是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必须要上的一课,即要加深外方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信任,做足国际化之前的准备工作。1993年,中集天达与当时最大的登机桥生产商美国FMC公司签署合作协议,3年合作后,中集天达发现FMC没有拿来一笔国际订单,自己反而贡献出了很多的国内订单,自己拿到的订单还要拿出50%与FMC分享,于是中止了合作,结果在美国发到该公司指控,蒙受巨额损失,再加上当时经营管理不善差点破产,2002年中集集团向中集天达注资800万美元后才得以缓过劲来。 中集天达被迫从海外退回国内止血堵漏。2002年中国机场建设进入高峰期,中集天达当年得到3000万美元的订单,此后几乎每年都保持这样的水平。 来自中集集团的信息显示,上市融资开始提上中集天达的议程。不过郑祖华说,由于行业过窄从而影响到增长水平,“在找到可以保证公司实质增长的业务前,不上市为妙”。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