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生物医药乍暖 利润需与风险赛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03:43 第一财经日报

  郭艾琳

  苏勇爱用“玩”来形容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的人。作为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旦张江”)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这个圈子里“玩”了十多年之久,而事实上,对于这个高利润却也伴随着高风险的行业,苏勇绝不只是“玩玩”而已。

  生物科技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包括了胰岛素、干扰素、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等一系列产品。在经历了盲目投资的疯狂高峰期后,生物医药领域因为投资巨大且回报周期过长,很快遭受冷遇,然而,随着投资者越来越理性化和国家对于创新企业的多种鼓励政策,让这个曾经陷入低谷期的产业,在这几年时间里,又一下子回暖复苏。

  乍暖还寒时节

  十年前,复旦张江正式成立之时,正值生物技术开始回落的时期,当时部分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已经开始为之前的急功近利反思。而那时,苏勇他们却更多地看到了生物医药领域无量的前途。

  “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并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品,有一个就足够,而健康的空间却是无限制的,只要有一个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一定能在这一领域生存。”苏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曾有专家预测,我国生物制药业每年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且在未来若干年内,生物制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不会低于12%。而这一无量的前途在这几年更为体现。

  近几年,国家对于医药行业采取了诸如反商业贿赂、多次降价等措施后,我国医药行业中绝大部分企业所生产的仿制药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跨国医药企业纷纷为其原研药设置的

知识产权壁垒,也让仿制药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以‘仿’为前提而培养出来的企业,如今不能仿了,那它们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苏勇说。而这一思考也最终促成了复旦张江走进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领域。

  于是,在所有仿制药企业因同质问题严重而遭遇了利润连续下降的冬天时,创新型的生物医药企业却看到了不久后的春天。而这一丝黎明前的曙光,让越来越多类似于复旦张江这样的企业又开始争相“玩”起生物医药,并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

  在复旦张江所在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目前已经汇聚了200余家生物科技和制药公司,大多数企业的创办人和技术骨干都在海外著名的研究机构、制药企业有过丰富的研究或管理经验,他们回国后大多数都在进行国际热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

  而部分没有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公司,也正在将视线瞄准这一朝阳产业。此前,南京先声药业斥资2亿元收购了烟台麦得津公司,并将其世界上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恩度”纳入旗下,而这一巨大投资的背后,更多的是该生物制药产品所带来的更丰厚利润的诱惑。

  利润有多大 风险就有多大

  然而,生物医药并不是个随便“玩”就能“玩”好的产业,其间蕴涵的巨大风险性,只有“玩”过这一领域的人,才能体会到。

  苏勇告诉记者,复旦张江的创业过程是无比艰辛的。“许多投资者的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的,他们希望最好今天投入明天就能有回报。”苏勇说。

  “公司运作需要资金,然而在融资问题上却存在着困难,我们的产品是无法立刻展示给投资者看的,即便融到资后,股东需要的也是回报,但是我们又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压力是巨大的。”苏勇说。

  然而,生物医药的研发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前期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最终的结果却要到若干年后才能看到,而这一结果甚至包括失败。

  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另一家创办了6年的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此前该公司曾以2000万元的资金从一海外归国博士手中购买了3个抗体细胞株及专有技术,对方以此作为无形资产持有了公司相对比例的股份。然而,不久后,该公司却发现这一项目事实上已经被该博士同时出售给大连的另一家公司,由此引发的公司股权之争让他们头痛不已,并不得不对簿公堂。

  而基于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长期性和结果不可预见性,在生物医药领域,这种无形资产转让的漏洞和骗局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

  于是,出于各种因素,投资者难于承受长期投资和资本回报率低的风险和压力,造成大量资本闲置。另一方面,却有大批优秀项目由于缺乏创业资金而无法成长。就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因为承受不了风险而中途退出或转产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不为少数。这也成了这一领域在经历了最初的高潮期后迅速被冷淡的一大原因。

  市场开发也是考验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规模比较小,产量没有达到规模化的程度,产品售价较高,再加上厂商的市场销售网络不全,目前我国一年生物药品的销售额还不如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生物制药公司的年产值,因此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在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还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已经研制出治疗恶性肿瘤的基因药物“今又生”的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就曾为开发这一药物投资了整整1.5亿元,并耗费了14年的时间用于研究和临床实验。

  虽然“今又生”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批准上市,且已在诸多

医院中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但摆在赛百诺面前的仍然是如何开发市场的问题。

  赛百诺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在市场面前,“今又生”的推广显然不像研究那样得心应手,而我国医药市场存在一些“潜规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今又生的推广并不利——因为在中国,往往是临床的医生决定用什么药。此外,由于基因药物仍然是一种新药物,很多医生为了避免医疗风险,非常谨慎,除非是其他传统手段已经没有办法了才会使用。

  然而,风险总是与利润相伴左右的,谁都无法否认生物制药领域同时存在的巨大利润率。而近几年,国家对于自主创新企业所提供的鼓励政策,更让这部分企业看到了自己投入产出的希望。

  于是,“玩”生物医药的人越来越多,这一产业也越来越热。虽然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但诸如复旦张江这样已经进入成熟化运作的生物医药企业,却也越来越形成规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