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新媒体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7日 06:14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刘洋

  资本多寡未必总是输赢决断的唯一依据。如今多数新媒体只停留在概念阶段,他们或许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但却无法将优势转化成自己口袋中的真金白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身边开始出现了形式各异的新媒体。新媒体是什么?阳光媒体集团大中华区新媒体事务总裁何力认为,新媒体就是用户“反了”:内容生产要参与、信息选择要针对、话语权力要分享、传播垄断要打破、接收平台要无缝。

  然而,新的东西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一时畏葸不前。不久之前,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讲了这样一个关于鹰的故事,很是耐人寻味,也许对今天的新媒体们有所帮助。

  鹰的寿命可长达70多年,但是在40岁的时候,鹰要面临一场劫难。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爪子变得生硬、老化,而它的羽毛也因为40年的积蓄而变得又浓又厚,成为飞行中的障碍。在这场劫难中,鹰要经历一次痛苦而漫长的蜕变。它必须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至旧喙脱落并生长出新的喙来;它要用新长出来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地拔掉;在锋利的趾甲重新长出来后,它还要用新的趾甲拔去身上无用的羽毛。5个月后,鹰可以重新翱翔天际,开始它余下30年的生命了。

  作为一个诞生至今“年龄”不过几岁的新媒体而言,70年似乎太过遥远。但是,在新技术推动下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暂的新媒体,或许已经开始面临着一次不得不置之死地的重生。

  问题似乎要“归咎”于我们的风险投资家。据《财经时报》不完全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第4季度,包括分时传媒、BlogBus、炎黄健康传媒等在内的新媒体概念,共获得了超过8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而2006年全年,至少有两位数字的新媒体公司拿到了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新媒体领域投资总额已接近3亿美元(根据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2006年前11月,国内风险投资总额接近17亿美元)。

  资本的倾斜,在很短的时间内催生了一个貌似繁荣的新媒体产业。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顶级的会馆里,几乎每天都会传出一个或几个新媒体公司的融资消息,数目动辄几百万美元,甚至几千万美元。

  但资本多寡未必总是输赢决断的唯一依据。有人把新媒体相继成为“暴发户”的2006年称为“新媒体元年”,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多数新媒体只停留在概念阶段,他们或许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但却无法将新媒体优势转化成自己口袋中的真金白银——能够像分众传媒那样找到盈利模式的新媒体少之又少。

  “这么多新媒体在寻找生存空间,不可能都会上市,总有一些会死掉或者被并购。”清科集团总裁倪正东说,“一般风投从投入到退出大概3到5年,2008年将是新媒体的整合年。”

  若果真如倪正东所言,“2008年将是新媒体的整合年”,那么眼下刚刚开始的2007年就是新媒体公司枕戈待旦的最后一年。或许在2007年,能像鹰一样完成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新媒体,才会成为整合大势中的最后赢家。

  与倪的上述推论相吻合的,是多家新媒体公司负责人的2007年年度规划(图表)。从他们签下风险投资合同书(或上市融资)的那一刻起,2007年“变烧钱为赚钱”就已经成为其商业计划书中难以撼动的一项。

  然而,有太多的新媒体公司拿到了风险投资合同。这只是风险投资家们该把鸡蛋放在多少个篮子里的

小游戏。即使是最固执的风险投资人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新媒体公司都会把这场戏演砸。因为他们知道,尽管国内广告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国际上的1.5%,但在一个年度里,广告投入总额总是一个蓄水量相对稳定的池子。

  换而言之,部分新媒体将无法实现2007年原有的盈利预期。他们将成为那些经过重生后的新媒体眼中的猎物。那么谁将获得重生,谁又将成为猎物?这或许是整个2007年度将要告诉我们的答案。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