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搅动艺术市场的三股力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 04:29 第一财经日报
陈建锋 ●富人们变得更富了,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资金,到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8300万人财产超过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3%; ●一批堪称“经典”的现代艺术家(1870年~1950年)和战后艺术家的传世之作屈指可数; ●多数人认为价格还将继续攀升,涌向拍卖行的投资者们相比以前他们来自更远的地方,而且钱包更鼓 19世纪70年代,一群法国风景画家的作品被认为登不了巴黎画展的大雅之堂,可销路却一直很好。从那以后,放浪不羁的画家们就总是用“市场早晚会给自己的作品一个合适的估价”聊以自慰。对于许多画家而言,最后好像确实梦想成真了(大多数是在去世多年以后)。比起生活在理想当中的艺术家们,那些把自己真金白银投在艺术品上的投资者们却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现实中,他们的心率要时刻跟随着拍卖市场上价格的起落而波动。 2006年对于国际现当代艺术市场来说,绝对是不断刷新纪录的一年。纽约秋季印象派作品拍卖会,现当代艺术品价格上涨超过10亿美元之巨。奥地利著名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一幅肖像画、毕加索的一幅画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一幅最大的抽象画作品各自以1.4亿美元成交。 中国的当代艺术更是成了新的宠儿。苏富比和佳士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艺术品拍卖行,就在两年前,它们在亚洲当代艺术品上的投资才2200万美元,而仅仅在2006年一年,两家豪门对于亚洲当代艺术品的出手价值就达1.9亿美元。这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中国。刘小东,这位号称“愤世嫉俗”的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三峡新移民》,于2006年11月北京的一次拍卖上被人以270万美元买走。这笔交易创造了当代中国艺术品的最高的成交价格纪录。 另一家著名拍卖行菲利浦斯—德普瑞,去年在伦敦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展卖会,整个拍卖会的主角是两位中国艺术家方力钧和王广义。而张晓刚的一幅名为《天安门》的作品在香港拍出234万美元的天价。 瑞银集团(UBS)艺术投资部主管施魏尔茨(Karl Schweizer)解释说,现在有三股力量使得艺术品的价格走高。首先,富人们变得更富了,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资金。根据凯捷咨询公司和美林公司的一项报告,到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8300万人财产超过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3%。这些富人们更喜欢持有像艺术品这样的保值财产,这是造成艺术品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一批堪称“经典”的现代艺术家(1870年~1950年)和战后艺术家的传世之作却屈指可数。艺术品投机潜在的高额利润却令一些自认为是艺术品鉴赏家的人无法抗拒。 第三股力量则来自大多数人对市场的信心,多数人认为价格还将继续攀升。涌向拍卖行的投资者们相比以前,他们来自更远的地方,而且钱包更鼓。鉴于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买走了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很多作品,现今来自中国、俄罗斯和拉丁美洲的买家们兴趣更加广泛。这还得归功于丰富的艺术指数、艺术展览会以及类似于Artprice.com的互联网站,这使投资者们可以更好、更方便地了解市场的行情。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大额资金,很多人开始担忧艺术市场是否已经过热,是否有泡沫,市场是否会最终崩盘?美国纽约大学的梅津平(Jianping Mei)和迈克·默斯(Michael Moses)表达了这种担忧。他们将投资当代艺术品比作投资股票。他们对纽约的拍卖市场曾做了彻底的研究分析,发现平均而言,艺术品的利润低于S&P500企业(即美国市值规模最大的500家企业)的股票,但是高于任何债券;而若将时间拉长,艺术品的投资报酬率甚至高于S&P 500企业的股票。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当代艺术市场更像前段时间兴起的生化科技股票,确实拥有极高的投资回报率,但同时却反复无常。 艺术品并不是唯一有水分的资产,全球性资金流动的方向是任何可以带来迅速回报的投资领域。如果资金流动枯竭,艺术品也不太可能表现得比股票或者债券更好。尽管如此,更多人却是这么想的:“至少挂一幅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在墙上,总比挂一张股权证书强些。”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