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大片挤占电影空间并无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 01:13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

  大片一出,谁与争锋?

  欢呼也好,咒骂也好,超级大片依然我行我素,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被大片挤出影院,《三峡好人》充满了无奈,然而,王中军说,如果中国有三万块屏幕的话,贾樟柯还会有这样的遭遇吗?

  近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传来消息,广电总局今年已确定资助包括贾樟柯、陆川、王小帅在内的16位青年导演,扶持中小成本的影片。

  这是让关心电影的人兴奋的消息,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本期“纵横”专访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同时约请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撰写文章分析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

  是为“中国电影困局”之三。

  本报见习记者 李新

  1. 中国大片并不多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商业大片还算不上多的程度,中国电影不可能全年都是《黄金甲》和《夜宴》,也做不到有这么多强势商业大片,一个年度有3到5部就差不多了。

  《21世纪》:最近两个月内,国产商业大片集中上映,对此,评论界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法认为中国商业大片已经太多了,您怎么看?

  王中军:我个人觉得,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商业大片还算不上多的程度,中国电影不可能全年都是《黄金甲》和《夜宴》,也做不到有这么多强势商业大片,一个年度有3到5部就差不多了,我觉得美国也是一样,美国每年也就是几部超级大片。

  《21世纪》:然而,目前的现实是,最近的几部商业大片完全占据了院线,中小成本制作的片子被挤出影院,您认为目前这样的局面是一种健康的现象吗?

  王中军: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并没有遇到危机,现在还算挺好。中国电影商品化没有几年,原来都是计划经济,卖拷贝、票房经济分帐也没几年,我觉得现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是比较正常的,每年大概20%多的增长速度,从这样的数字来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

  最近中小制作电影之所以被挤出院线,主要还是跟市场运作有关,大片的投资非常大,那它追求的利润就高,在电影院里就会挤掉中小成本电影,从市场运作的角度来看,这没有太多不合理。就产品本身来看,对电影投资人而言,电影就是一种商品,它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它最后的利润目标来进行。即便是影院,也会考虑自己的收入问题,播放大片票房收入高,小片的票房收入低,自然它就会撤下中小制作电影。

  《21世纪》:考虑到商业大片的口碑现在是越来越差,今后会不会出现一个大片制作的低潮?

  王中军:我觉得中国商业电影只会越投越大,如果说2006年《黄金甲》总投资比较多,我觉得今年就会有投资超过《黄金甲》的片子,比如《赤壁之战》三月份就要开机了,它的制作就是超过《黄金甲》的。

  我认为中国电影会越做越大,为什么?首先是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现在最大的投资也就在两三千万美金左右,和国际大片有十倍之差,为什么我们中国电影只能做到这么大了呢?我觉得将来还可以进一步做大。

  再一个,中国电影的票房跟美国也是十倍左右的差距,比如《黄金甲》,现在的票房收入大体是2.7亿人民币,约合3000多万美金,美国最大的大片票房收入是3亿多美金,也是将近十倍差距。所以,我觉得就电影市场来讲,中国的电影应该还会进一步扩大投资。

  至于说大片太强势把其他中小制作电影的空间挤掉了,我也不这么认为。大片一共上映了三个月左右,《黄金甲》放映最多也就是这一个月,之前九个月并没有所谓的国产商业大片上映。小片不在之前的时间去捞取票房,而非要在大片票房好的时候,说中小制作的片子没有空间,我觉得这个并不是很有道理。

  《21世纪》:投资方在投资中小成本的电影方面是怎样的态度?

  王中军:投资方也没有不愿意投,中国每年有300来部电影,在数量上,还是投大片的少,投小片的多。

  一个投资方拍小片还是拍大片,是有不同考虑的,比如华谊兄弟拍小片,也拍大片,我们2006年也有《鸡犬不宁》这样的小片子。我觉得小片有小片的目的,大片有大片的目的,投资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只要能够达到自己当初的目标,就是成功的。

  拍小电影的目的是什么?目前一些大的投资方拍小片子一个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新导演,发现一个新的导演,还有树立自己的品牌,这些是更重要的。

  我个人觉得当前对大片的抱怨太多,我不希望在这时候我也抱怨大片,实际上华谊兄弟也投小片,我觉得大片还是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很多利益。

  《21世纪》:商业大片的存在为中国市场带来了什么收益?

  王中军:总体评价,利大于弊。如果没有这几部大片,我们的电影市场怎么获得这26亿的总体票房收入?

  2006年国产影片的票房在15个亿左右,进口片票房11个亿。大片的票房收入情况怎样呢?《黄金甲》目前的票房收入大约在2.7亿,《夜宴》是1.3亿,这两部片子加在一起4个亿。《霍元甲》、《宝贝计划》的票房各一个亿,这样票房收入就是6个亿了,再加上《墨攻》和《伤城》,两部片子各是七千万左右,票房收入将近1.5亿。算下来,这6部电影就7.5亿。除了国产电影之外,进口大片20部,我觉得其中有6部比较强。这样算下来,6部国产大片,加上6部进口大片,这12部电影支撑了全部票房70%左右,如果没有这12部电影,电影院很难获得这么高的票房收入,没有这些票房收益,中国电影也许会面临困境。

  2. 3000块屏幕是不够的

  因为中国的屏幕数量有限,只有3000块屏幕,一个投资很大的片子为了能够获得盈利,是要覆盖这3千块屏幕的,但是,如果中国有3万块屏幕呢,这些大片就覆盖不了。

  《21世纪》:然而,撇开前面九个月不说,在最近这三个月内,中小制作电影是被大片挤出去的,如果《三峡好人》这样的片子能够有影院上映,它也有可能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王中军:是的,在这个时期大片确实占有了市场,挤掉了很多中小片。因为中国的屏幕数量有限,只有3000块屏幕,一个投资很大的片子为了能够获得盈利,是要覆盖这3000块屏幕的,而且为了商业上的运作,为了宣传,这些大片也尽量覆盖所有屏幕,这些都是市场运作的必然,这跟做其他生意一样。

  但是,如果中国有3万块屏幕呢,这些大片就覆盖不了,比如美国的屏幕有3万块左右,没有一个大片可以把3万块屏幕全部覆盖,发行成本也受不了,一般而言美国一个超级大片能够覆盖5000块屏幕,还剩下25000块屏幕,就是有很多中小片也可以同时上映。在中国,如果有3万块屏幕的话,即便是再大的商业制作,也没有能力覆盖这么多屏幕,这样的话,其他电影,包括中小制作电影,就有足够空间来放映,就有很大的盈利空间。这个问题还是跟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

  《21世纪》:目前中国电影院线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王中军:中国电影市场只有大约3千块屏幕,一个超级大片上映的时候,像《夜宴》和《黄金甲》,几乎是90%多的影院覆盖。比如《黄金甲》就发了800多个胶片拷贝,200多个数字拷贝,将近一千个拷贝,覆盖3000块屏幕,太容易了。为了强势的商业运作,它就要发这么多拷贝,所以把别的电影空间挤得很少,我觉得这个是商业行为,我不认为有太多的错误。

  在3、4月份也有很多小片子,这些片子就只有几十万、几百万的票房收入。他们也想抱怨票房收入太低,只是没有理由去抱怨,电影院里就是没人,大家有空的时候看电影的人也不多。我觉得还是市场的模式有问题,一个是投资的规模所限,无法做很大的宣传推广,也没有能力发更多的拷贝,没有足够的拷贝自然没法覆盖足够的院线。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于电影院,如果看到一部片子的观众不多,影院它就会撤下这部片子,这也是很自然的,电影院也要生存,也要盈利。影院作为一个商业终端,什么东西好卖,它就卖什么,跟超市一样。

  《21世纪》:当前大片口碑不好,电影的故事很难让观众满意,内容显得很空洞,跟观众的心理预期有很大差距,为什么会出现影片内容与形式反差较大的情况?

  王中军:主要还是市场问题,这么大的一个片子,中国本土市场没办法收回片子的成本,所以投资方都会考虑海外市场的问题。比如,中国本土3亿票房收入,去掉电影管理基金、税收和电影的发行成本等等,片方最后的盈利可能就是几千万,几千万是拍不下来这么大的片子的。所以投资方必须要着眼于境外市场,而境外市场现在接受的中国类型片几乎是以古装武打为主的类型片,其他的,比如都市戏,外国片方起码现在不容易接受。

  中国电影在国际主流市场上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具有很高的接受度,我们的演员和导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认可度,所以我觉得中国电影有自己的优势,只是我们的类型片现在还比较受限制。海外片商买中国电影目前只看好古装武侠戏,那谁愿意去冒险创新,拍一个大制作的中国都市戏?

  投资人和制片人都是非常清楚的,他们也需要各种类型的电影,然而海外片商只想买动作片,问题就这么简单。所以,说来说去,主要是商业行为造成了电影现在这个样子。

  3. “断层”并无遗憾

  断层没有什么遗憾,因为这个断层被香港弥补了。假如说要拍5千万的片子,可以找香港导演来拍,这就是中等制作的片子。假如说要拍超级大片,就可以找冯小刚、好莱坞大导演来拍。

  《21世纪》:在您看来,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中等制作电影的情况如何?

  王中军:如果认为三千万到五千万的投资算是华语电影的中等片,那么现在华语区内中等制作电影还是很多的。我觉得这个东西不用别人去左右,还是市场经济,在市场上,如果这种片赚钱就有人投钱拍,不赚钱就没人投。

  就我所知,2006年投资在三五千万的电影也很多,说到华语电影已经不太合适再分开大陆和香港、台湾了,其实已经一体化了,华语电影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一体化。

  一体化的整体格局是什么样呢?中国本土大片的原创最强,张艺谋、冯小刚是具有不错的原创电影能力的,这样的导演可以拍商业大片。同时,年轻的导演也可以拍比较小的艺术片子,这类片子目前数量也不少。大陆电影缺少中等电影制作,缺少三五千万的原创电影,但是这个类型的电影香港做得很好,比如一些反响不错的商业电影《伤城》、《无间道》、《龙虎门》。目前中国的电影,整体是这种格局。

  这两年香港的商业影片比大陆强,香港也在追求制作超级大片。我觉得香港有投资人去鼓励自己的制作人和导演做超级大片,这是好事。其实大陆将来要努力去做一些中等片,现在是培养阶段,需要培养大陆的中等片制作人,这还需要时间。香港电影市场发展时间较长,香港人才比大陆相对集中,这是香港电影的优势。大陆现在除了几个顶尖的导演之外,没有一批中间导演,之外就是很多的文艺片导演。

  《21世纪》:在您看来,现在中国大陆导演存在断层的情况吗?

  王中军:我觉得这是时间问题,三五年后就不见得是这样了,三五年后我们可能会出现一批像宁浩、陆川、张扬这样的导演,我觉得这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不要着急。

  不过,断层没有什么遗憾,因为这个断层被香港弥补了,实际作为投资人来讲,不觉得有断层。假如说要拍5000万的片子,可以找香港导演来拍,这就是中等制作的片子。假如说要拍超级大片,就可以找冯小刚、好莱坞大导演来拍。还可以拍文艺片,这就可以找大陆的导演来拍,比如王小帅、陆川他们。这个所谓的断层在投资人看来是无国界的,投资给哪个导演拍都是一样的。

  《21世纪》:对于中小片子的制作,您觉得需要政策上的扶持吗?

  王中军:我觉得目前的电影还是最商业化操作,什么片子赚钱就投资拍什么片子。大片现在赚钱,因为大片的市场大,不光是本土市场大,国际市场也大,小片的市场就小多了,所以资金主要都流向大片。

  如果背离商业,或者政府部门要有一些倾斜的话,确实应该是小文艺电影,我觉得这种类型的电影不能依靠片商倾斜,应该靠政府倾斜。由于这类片子不挣钱,长期来看,依靠片商倾斜是不现实的,因为片商要盈利。那么,政府怎么倾斜?第一要有基金,对文艺片进行补贴,比如策划一个文艺片,需要投资五百万来拍,只要审查通过,认为这是需要鼓励的那种文艺电影,基金就可以给补贴30%,这样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导演就比较容易找到投资,这是第一。第二,就电影院方面来讲,政策也可以对播放艺术电影的影院进行一定补贴,这类电影院会赔钱,政府可以专门投资一些这样的电影院,比如建立一条艺术院线,甚至也可以鼓励民间投资,然后政府根据一定的条件给补贴,比如这样的影院播放艺术电影,一年有1000万的票房收入,政府可以给补贴300万,补贴的条件就是放映的电影必须是文艺片。

  其实一个是从制作环节补贴,一个从播放环节补贴,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补贴,我觉得就可以解决中小电影的不少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