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6亿千瓦:亦喜亦忧的开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14:35 中国电力新闻网

  本网记者张一龙

  在一增一减的忐忑中,在短缺与过剩的消涨中,电力行业走进了2007年。

  新年伊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亿千瓦,达到62200万千瓦,同比增长20.3%。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0.7%。这意味着,即使2006年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这一速度仍将超出1倍还多;而在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向媒体通报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包括多座在建发电厂在内的82个项目"紧急迫降"。

  需求决定供给

  2002年出现的电力短缺演变到2005年,让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电荒"。但电力供应的"跷跷板"似乎很难在短缺与过剩之间保持较长时间的平衡,随后不断有声音称,或许2007年电力供应相对宽裕,但2008年"过剩"成为定局。

  事实上,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不难看出,年增1亿千瓦装机容量,与其说是对深受"电荒"之苦的报复性增长,不如说是需求决定了供给。一方面,虽然国家

宏观调控的力度持续加大,但是为保证经济发展不"失速"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量仍非常之大,由此产生的用电需求必须确保;另一方面全社会用电需求量迅猛增长。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0%,达到28248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居民用电占总需求的比例仅为12%,仅为发达国家的1/3,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这也将成为推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06年10月做出的预测,2007年新投产的装机规模将超过7500万千瓦,2007和2008年增速将分别达到12%和10.5%。根据国家电网的预测,到2010年底总装机容量突破8.4亿千瓦。

  虽然2005年严重的"电荒"至今让人心有余悸。但实际上,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自2002年以来的3年,是发电公司成长壮大的良机,以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为代表的五大集团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大唐、华能、华电三大集团在2006年纷纷进入装机5000万千瓦行列,国电总装机也达到4300多万千瓦。截至2005年末,中电投可控装机容量3238万千瓦,中电投将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

能源的基础上,到"十一五"末再投产26台单机容量60万和百万千瓦的机组,平均翻一番。

  五大发电奋力转身

  

  目前我国有三大类发电集团公司,第一类是全国性的五大发电集团,即华能、大唐、国电、华电和中电投集团,共管理着全国35%左右的发电装机容量;第二类是新兴的发电集团公司,如国家开发投资总公司、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等;第三类是区域性能源集团,如皖能、浙能、鲁能、贵州金元、申能、四川启明星、粤电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多元化电力投资集团。

  在遭遇环保总局"限批"的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小型电力公司损失可能比较大,但大企业则可抓住这一次机组更新的机遇,促进产业调整结构。

  预计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为12%左右,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比2006年降低200小时以上,容量小、参数低的机组将面临严重的市场考验。

  日前有消息称,由于"十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的任务远未完成,"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关停小火电4000万千瓦,2007年前后,将是建设周期为3—5年的发电厂投产高峰期,也是关停老、小机组的高峰期,预计年淘汰机组的装机容量不低于700万千瓦。综合考虑新投产机组和淘汰机组的增减相抵,保守预计2007年总装机容量的增速将达到13%。

  2006年,全国加快电源结构调整,优化节能环保经济调度,陆续关停凝汽式燃煤小机组和老小燃油机组,实际上,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国有发电龙头企业在成立四年来,在完成繁重的生产建设任务的同时,一直在尽力地推动着企业自身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006年全国供电煤耗为366克/千瓦时,比2005年降低4克/千瓦时。

  按机组结构,大唐集团2002年60万千瓦级、30万千瓦级和20万千瓦及以下级所占比例分别为5.68%、47.31%、47%,到2006年8月,这一比例已经优化调整为33.89%、39.43%、33.89%。

  华能集团承诺,到2008年末,集团公司40%的电厂要成为节约环保型电厂,到2010年末,集团公司所有火电厂都要建成节约环保型电厂,集团公司所属19家国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81.12万吨标准煤。2005年华能集团公司所属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每千瓦时为346克,按当年华能集团火电发电量2430亿千瓦时计算,与全国平均供电煤耗相比,相当于全年节约标准煤约685万吨。2005年华能燃煤发电厂单位每千瓦时发电水耗1.34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

  随着电源规模的快速扩大,华电集团资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30万千瓦及以上的火电机组比例已由成立时的44.29%提高到55.7%,实现公司系统投入运行的脱硫机组达到1908万千瓦,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50%,初步构建了战略区域、重点区域互为支撑的区域格局,形成了高效火电、大中型水电和其它电源合理比例的电源格局。到2006年底,华电集团供电煤耗由公司成立时的369.51克/千瓦时下降到2006年11月末的356.75克/千瓦时,四年来累计降低13.01克/千瓦时。

  2006年12月29日,随着国电长源荆门发电公司6号机组完成168试运行,国电集团全年共投产装机817.345万千瓦。国电集团公司牢固把握科技兴企战略,以自主创新带动节能环保事业,对旗下高科技产业实施战略重组,形成紧扣"建设节约型企业"主题,以促进电力生产"安全、经济、清洁"为中心的覆盖节水、节油、节煤、节电、环保、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高科技产业群。

  "十一五"期间,中电投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70台共计298.25万千瓦,年节约燃煤645万吨。同时,中电投还制定了降低煤耗、节约厂用电以及节水项目计划,积极推进新建项目"达设计值投产"以及在役机组"三年达设计值"工作,力争五年内实现降低能耗30%。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决定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中电投已经正式开始在核电这一清洁能源的广阔领域中崭露头角。

  思路决定出路

  

  装机突破6亿千瓦无疑是电力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一数字既显示了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电力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急需破解的难题是,在电力供需形势总体有所缓和、全国电力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电力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据资料对比,在2006年全国基建新增投运的发电装机10097万千瓦中,按照电力装机与发电量的构成比,水电新增971万千瓦占9%,火电新增9028万千瓦占89%,火电发电量2357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3.17%,;而2001年水电8301万千瓦占24.5%,火电25314万千瓦占74.8%,发电量占81.2%。可以看出,6年来火电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不降反升,结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

  在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好又快,平衡协调,成了2007年

中国经济的新座标。在中国经济将实现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之际,处理好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无论如何,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迈过了6亿千瓦这道坎。那么,如何促进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突破利益博弈的胶着格局,如何规范制度缺位时期的"动作变形",即将下发的《"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抓紧修订中的《电力产业政策》值得期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