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沪上品牌展想要撑杆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 01:46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李刚 记者近日在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了解到,上海展览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产业经济。至2005年,上海展览业已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一年,上海有一定影响的国内外展览项目近千个。 在记者看来,上海展览会的“品牌”,每年、每届都有一些新的大手笔,而2006年似乎已经走到或许2007年乃至今后很难超越的高端,特别是工博会。再要超越,路在何方? 2006年的亮点 尽管2006年上海展览业最终的统计结果要到2007年初才能揭晓,但记者还是从中具有“标杆”意义的华交会和工博会中看到了一些兴奋点。 先看春天的华交会。 2006年3月1日-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16届华交会有几大亮点: 首先是取消专业馆,改设专业展区,设置服装、家用纺织品、装饰礼品、日用消费品四大展区,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结果,前来参观的国内买家专业客户多了,看热闹的少了。 第二,本届华交会欧洲北美客商大幅增加,其中欧洲客商3917人,比上届增长20.33%;北美洲客商2816人,增长29.41%。 第三,在本届华交会上,获商务部重点培育和支持的中国名牌出口商品有54个,属省市出口名牌的商品有655个,参展的新商品达2万个左右,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精品、名品、新品的一次“大检阅”。 再看秋天的工博会。 2006年11月1日至5日,首次由“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更名后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到会的专业观众高达8.5万人,比去年增长1.33倍;专业观众占全部观众人数的比重,从2005年的51.8%飚升至2006年的80.2%。这张“顶级”新面孔带来了哪些夺人眼球的变化? 2006工博会的主题从此前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转变为“科技创新与装备制造业”,目标是力争发展成为与德国汉诺威工博会等齐名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展。更名后的中国工博会立足于“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办展方向,努力成为中国装备制造类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展。 本届上海国际工博会的另一重大特点是,展会同期并入了汉诺威四大工业展,实现了国际化合作双赢。展览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占到本届中国工博会展览总面积的25%。 此外,中央各主办单位大力支持中国工博会的各项工作,科技部设立专门展区,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展区,中科院布置的中科院展区,显示出“国家队”的实力。 2007年的难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肯定是个契机”,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马红定肯定地说。他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给上海会展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是空前的。 马红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时,坦陈目前上海展览业存在着四个主要难题: 一是场馆面积不足,单体面积偏小。目前上海主要场馆有八个,总面积为20.5万平方米。但单体面积偏小。除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拥有10.35万平方米外,其余的场馆均很小,而且均是多层建筑,很不规范。由于规范的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好的档期已在后三年中订购一空,规模大的展会难以落户上海。其为难题一。 二是展览公司规模小,竞争力低。目前上海组织展览的公司已达上百家,但他们的规模都不大,国际网络不全,与国际上著名的展览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差。据300多家会展企业的调查看,50%的企业的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均属小型企业。其为难题二。 三是市场不够规范。上海的国际展览项目目前尚处于审批制,存在着多头审批、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等情形,造成办展重复、尤其是每年重复办展的现象较为普遍,展览秩序不够规范。其为难题三。 四人才素质不高。上海各组展公司的人才基本各方,他们的会展知识大多仅仅是靠实践中摸索而来,理论功底欠缺。如中年以上员工的英语、计算机基础差,年轻人则经验不足。因此沪上会展公司总体实力较薄弱,高素质人才少,竞争力不强。其为难题四。 在这些难题中,最为突出的“场馆面积不足,单体面积偏小”这一严重影响上海会展业继续拓展的大难题,展览市场的管理问题等,实际上都需要政府的规划及有序的管理才能真正解决。 但愿从2007年起,那些掣肘上海会展业继续走向“高端”的难题能逐一化解。(10F2)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