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中信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11:29 环球时报

  丁香 本报记者 江雪晴

    一波三折险些被阻 优惠条件终起作用

  讨论了近一年的中信集团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项目,近日终于有了结果。2006年12月31日,中信集团对外宣布,它以19.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的卡拉赞巴斯油田。据路透社31日报道,中信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收购是该集团在能源和资源领域拓展业务的一个战略性步骤。

  哈部长称将不惜用极端措施阻止中信收购

  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卡拉赞巴斯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1997年,它被加拿大国家

能源公司收购,由该公司全权负责经营和开采。据美联社介绍,该油田是国家能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一处资产,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3.4亿桶,目前日产量为5万多桶,预计可以开采到2020年。

  2006年3月,中信集团开始向有关方面提出收购申请。其间中海油和中石油也曾表示有意收购这块油田,但不久便相继退出。2006年10月,中信集团表示将出资19亿美元,从加拿大国家能源公司手中收购卡拉赞巴斯油田,但在交易过程中却遭到了哈政界的阻挠。11月,哈石油和能源部长公开表示反对中信的收购计划,他在电视讲话中称,“为了国家利益,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阻止这一交易,否则,我们是犯罪。”他甚至表示,应该不惜采取极端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

  随后,哈议会上院和下院的许多议员纷纷上书阻止这一项目,他们认为,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将对哈造成威胁。哈议会上院社会文化发展委员会议员瓦烈利·科托维奇向哈总理艾哈迈托夫致信称,“目前中国公司控制着哈年石油开采的1/4,如此无限度地扩大开发和生产规模必将对哈萨克斯坦的主权和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哈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严格限制中国石油企业在哈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中国与俄罗斯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巨大的人流、物流将严重影响哈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中信开出优厚条件

  瓦烈利·科托维奇的信引起了哈国内更多争论的声音,一时间“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哈业内人士认为,2005年,中石油就以4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另一家在哈萨克斯坦拥有油田经营权的加拿大公司,在西方世界和独联体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仅仅一年不到,中国企业再次把收购目标指向哈萨克斯坦。由于哈萨克斯坦处于大国利益“博弈”交汇区,因此,尽管中哈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刚刚起步,双边关系也发展良好,但对于哈当局而言,仍需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寻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为了说服哈政府监管部门批准这项收购计划,使已经黯淡的交易前景重新明亮起来,中信集团开出优惠条件,允许哈国有石油

天然气公司KMG在一年内,按照中信集团的收购价格回购加拿大国家能源公司50%的权益。美国媒体分析认为,这个条件可能是中信最终赢得哈有关部门同意的原因之一。此外,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中信集团还在公告中表示,将保持原公司职工、供应商和现有客户,实现收购后的平稳过渡,也就是说它所收购的海外石油资源不会直接运回中国。

  哈媒体报道称,尽管中信集团牺牲自己的利益,与KMG达成一致,但由于加拿大国家能源公司需要交纳高额的利得税,加方是否愿意交纳如此大的一笔税款目前不得而知,因此,中信集团的收购结局依然不那么明朗。

  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摩擦与障碍

  自从中国能源企业开始推行“走出去”战略以来,具有资源和地缘政治双重优势的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就吸引了中国公司的目光。就在一个多月前,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资源刚刚以974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印尼东部奥塞油田51%的权益。据该集团的一位负责人透露,中信在中亚的基础建设上投资很大,公司正计划在卡拉赞巴斯建立一个中型炼油厂。专家表示,哈萨克斯坦拥有里海地区最大的石油矿床,日产量高达130万桶,这对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石油作为一种有限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摩擦与障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