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武汉激光业抱团自救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 19:04 长江商报
当武汉激光三巨头再次为一场整合——本来应在五年前完成——讨价还价时,另一场异乎寻常的大变局正匍匐在他们背后悄然发生。 16日,东湖之畔的光谷腹地,上十家中小激光企业正式完成一次“抱团自救”:自发组建联盟,做大做强新公司实体,对抗即将到来的危局——华工激光等三巨头合并而成的“航母”势必将独霸市场,远在深圳的大族激光则已兵临城下…… 付俊是这项“自救计划”的倡导者之一。“前后酝酿也就两个月时间,现在进入新公司组建阶段,Logo都定好了。” 作为现在的众泰激光总经理,付俊也是圈内唯一没有激光专业背景的人。但几个月后,伴随着这股自发合并,信心十足的她可能要重新更换名片了。 多重困境 中小企业险象环生 2000年“光谷”概念横空出世,如今50多家企业在此集聚,国内罕见的激光产业群由此形成。全国年销售过亿的激光企业有四家,武汉独占三元。 付俊多次引用产业界的一个基本共识:按照规模产业的定位来看,这种单打独斗只算初级阶段,离整体的光电子产业配套链还比较遥远。 对光谷中小激光企业来说,当前尴尬境地是上下夹击,“上要应对大型激光巨头的竞争,下要遭遇小型激光作坊的搅局”,付俊说。 一个事实是,在武汉本地市场,大量私人小作坊从事激光加工业。他们花个两三万块钱,就可购进一台激光设备,从事低成本的加工业务。但恰恰这个领域,正是以付俊为代表的诸多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主业。 在这场不对称的较量中,小作坊往往因成本低而占尽价格优势,对众泰们予以正面阻击。更不对称的交锋还在于,大型激光企业对市场与生俱来的垄断。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在武汉博莱总经理李又平看来,由于光谷的中小激光企业存在大量同质化竞争,“同城相戈、恶意杀价,导致资源无谓浪费。” 外来分食者的入侵更为可怕。据知情者透露,业界大鳄大族激光自2004年上市后,资金流倍加充裕,为完善产业链,对武汉的同类企业已虎视眈眈,“吃掉华工激光这样的巨头不现实,但吞食光谷的中小企业如同探囊取物。” 一家武汉激光设备加工业老板忧心地说,“原来,我们与大族竞争同一项目,基本站在同一平台。现在它的上市提升了品牌吸引力,同等条件下,客户往往让我们靠边站。” “令”出两月 10企业火速加盟 “要么各自为阵、同城操戈,一起无所作为;要么小小联合、抱团作战,杀出一条血路。” 这一道关乎命运的选择题,光谷激光中小企业果断选择后者。 事实上,光谷具有不少高成长价值的中小激光企业,均有主打产品,却无法实现一体化配套生产,如果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在一起,最终能形成复合型激光产业对接高速运行链。 在光谷,“搞晚了等于自杀”是一个著名断语。现在,付俊发出一纸“联盟令”不到两个月,上10家激光企业如期而至,“速度之快超出我的意料。” “联盟令”的具体操作是,首先组建武汉激光·光电子行业联盟,然后按约定的游戏规则成立新公司武汉乐博,加盟者以股份制方式,相互参股,打造拥有更大产业规模的新型激光巨头。 更具独创性的投资思路,是合并后将成立一个激光产业基地,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加工区,也不是常规性的产业孵化器,它能最大限度整合各种资源,并能产生聚焦裂变效应。 “进入联盟的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都要有其核心技术。”此项计划的另一倡导者,湖北省激光学会秘书长朱晓教授说,并不是吸纳所有中小型企业,关键要在各自核心业务上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 当前一个突出现象是,受累于企业的总盘子不够大,激光产品在武汉本地配套比例仅为30%,一些关键器件要奔赴省外或国外购买。 筹备中的激光基地被付俊当作做强的“良药”,既能满足自身配套,也会覆盖光谷所有光电子企业的配套需求。“进入企业的挑选,特别考虑产业链的匹配,每个企业都会有它定位的那个环节。”她说。 光谷新兵“联合舰队”再出水 5年前,拥有生物学背景的付俊,看好一个激光生物医疗器械。但这个机遇最终与她失之交臂,原因仅仅在于,拿不出300万元的资金。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案。资金一直困扰光谷的激光企业,甚至影响到了技术研发。”华中科技大学激光研究院副教授许德胜说。 一项权威的预警报告称,武汉激光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完全靠赚取利润来研究上游产品,导致技术支撑力严重不足,后果必然是将上游核心市场,向国外企业拱手相让。 许德胜说,光谷中小激光企业要抱团做大做强,融资变得刻不容缓。此次重组将完美对接上下游产业链,融资渠道将由此打通。 此番大举入汉的大族激光,当年若非风险投资,可能早就破产。1999年深圳高新投出438万元入股,助其贷款2800万元。报道称,大族激光打标机当年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上市公司华工科技——华工激光母公司,2002年站稳全国70%的份额。 事实上,“结构性缺陷”是当下武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由于缺乏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系统,“体内循环”式的内部融资无法满足需求。 在付俊看来,“单个融资往往比较困难,只有重组上了规模,才容易受到投资者青睐,甚至获得风险投资。” 现在,光谷中小激光企业单个产值多在两三千万左右。即便融资尚未到位,业界保守地预测:此次整合将再添一家过亿企业。也就是说,武汉的过亿激光企业将由此增到4家了。 但据记者掌握的方案,这个激光基地规划用地500亩,拟于明年初正式开工,计划分二期、四年建设完成。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全部投产运营后年产值将达到10个亿。 去年,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和光谷激光三家的销售收入合计约8亿元。武汉市发改委官员称,三巨头“明年2月挂牌”重组后,激光航母的“产值有望冲到12亿元”。 此次中小激光企业重组,意味着光谷又一艘“激光联合舰队”即将浮出水面。“规模效益可见一斑,对光谷的意义不言自明。”朱晓说。 (本报记者 郑良中 程久龙) 记者手记 重塑武汉企业性格 从今天开始,针对武汉激光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陆续推出一组立体式报道,求解长不大、做不强的症结所在。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武汉激光业的命运,就是武汉企业的共同命运。武汉激光业的性格,也代表着武汉企业性格的一个时代缩影。 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我们挖掘到太多的无奈和可惜。比如,5年以前,华工激光、楚天激光等武汉激光三巨头,谁来做老大,谁也不服谁,最终失去了联合做大做强的良机…… 而正是在这个宝贵的时间段,远在南国深圳,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大族激光却开始崛起,并以激光雕刻这一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产品,做成国内响当当的老大。 此情可待成追忆,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也许我们唯有惋惜,但我们不能停留于叹息。 从这个思维向度出发,武汉激光业这次“抱团自救”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一个宿命——“醒得早,起得晚,行动慢”。 这九个字如同一个烙印,多年来刻在武汉企业的脸上。但现在,伴随这一次颇具创新意义的破局,这个印记有望被一一抹去。 “世界是平的”,这一具有颠覆意义的商业观念,去年底开始席卷全球。我们希望,入世五年的武汉企业,能够站在一个全国乃至全球的平台上,在一个平坦化的世界里,重塑自己本该拥有的性格,也重塑武汉企业的光荣与梦想。 (本报记者 郑良中)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