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能调控斩断长尾项目 中资车企恳请刀下留情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14:30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陈海生上海报道 在今年产能调控的政策洪流下,汽车企业新建基地项目几乎无一幸免。 最近吉利老总李书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公开对媒体讲,吉利四个生产基地项目,除湘潭基地勉强通过外,其余三个基地纷纷落马,“关键是这些项目完全符合政策的规定。” 红灯亮了 今年3月,国务院签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首次确认我国汽车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现象。《通知》要求:所有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还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 《通知》出台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后汽车产能调控方向将是“鼓励自主、限制贴牌、提高产业集中度”。 但作为国家在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试点企业之一,吉利的新基地项目却未过审批。“吉利汽车项目完全符合国务院《通知》中规定的批准新上项目条件。”李书福拿出外资企业项目做对比,“外资在中国可以设立多个分厂,比如丰田在天津、长春、广州、成都均有生产基地。”他认为,吉利的要求并不过分。 “我们正积极准备材料,争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吉利集团公关部表示。据知情人士透露,李书福随后通过内部渠道提交了一份补充资料,其中已将分基地项目名称改为“出口基地”:“我们在东北的基地是为了方便产品出口俄罗斯,在西北的基地是为了出口中东市场,国家可能没有理解我们的想法。” 扩张有理 去年,吉利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市场调查。2005年10月、11月及今年4月份,吉利分别相中了兰州、湘潭、慈溪及济南四地,在与当地市政府签下投资协议后,吉利决定把他们打造成吉利东、中、西建设总装基地。根据公开数据,这些散布于全国的新基地将为吉利提供超过40万辆新增产能。 目前,吉利集团已拥有台州路桥、宁波、临海以及上海等四个生产基地,产能约在20万辆。有人对吉利频繁异地设厂的动作表示不理解。“全国布局一小半是无奈之举,一多半是势在必行。”李书福解释,吉利汽车在浙江省内的三个生产基地,多是从别人手中高价转让来的土地。“在临海建立第一个工厂后,我们向当地政府申请3万亩工业用地以备未来发展,但是他们不相信吉利能干出多大事业,不予批准,后来不得以吉利只能转战宁波和路桥等地。” 吉利集团“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出口。李书福说:“200万辆是一个独立汽车企业的基本生命线,只有这样规模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去搞研发,参与市场竞争。” “路桥、宁波、临海、上海这些地方最多只能做到10万辆,因为那里制造成本越来越高。”李书福说,为了达到200万辆产销目标,吉利必须主动规划新基地项目,“运输零部件总要比运送汽车方便,供应商也可以将工厂迁移到湘潭和兰州去。民企有灵活的经营机制,靠多个生产基地运作可以解决人流和物流的问题。” 民企“喊冤” 吉利“喊冤”,发改委官员却不为所动。发改委内部人士说:“产能调控实施细则马上就会出台,我们对内外资会一视同仁。”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一位人士透露,国家正在酝酿建立汽车业产能监督和预警制度。 政策下了决心,企业的诸多“卫星”项目只能拖长了“尾巴”等待:上汽的临港生产基地项目,长城的轿车项目、青年汽车山东生产基地项目、力帆的内蒙古生产基地项目…… 等不及的企业甚至采取了“逼宫”手法,想让主管部门接受“厂已建成,车已下线”的既成事实。 当然,更多企业面对产能调控只是私下抱怨,“民营企业用自己每一分钱都会很珍惜,政府宏观调控不能硬压我们。”一家民营身份的整车企业人士担心,产能调控不但管不了外资,反而限制了自主品牌。更有某知名自主品牌高层表示:“如果都遵守规定不扩充产能,两年后国内车企都要帮国外品牌生产了。” 有知情人士透露,即将颁布的产能调控实施细则规定,在汽车项目未获主管部门批准前,地方政府不得私自划拨土地给企业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堵住“漏网”之鱼,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说:“即便如此,那些有实力合资企业依然可以采取兼并企业、或原厂改造的办法获得想要的生产资源。”这也是中资企业最大的顾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