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信变身海外找油生力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 03:18 财经时报

  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民企,都可以走出去洽购资产,相关部门将建立一套协调机制,避免中国企业的内部竞争。中信公司的并购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 本报记者 姜雷

  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来形容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下称“中信公司”)海外石油收购案,应是再恰当不过。从最初的满怀信心到突遇阻力,再到最近的峰回路转。这起涉及资金达到19.1亿美元的交易,最后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新的消息是,哈萨克方面表示,将在45天内作出是否批准中信公司收购的决定。“一切都在计划中进行,收购案将会在12月中下旬尘埃落定。”中信公司内部人士看上去很乐观。

  第三大并购案:划算

  分析人士指出,并无石油勘探开采经验的中信公司海外找油,是中国海外石油并购战略调整的体现。不再局限于三大石油公司,鼓励更多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应该是一个新的方向。

  早在10月底,中信公司就宣布,与加拿大

能源公司的大股东达成协议,以19.1亿美元收购后者位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产——卡拉赞巴斯油田。中信公司将获得该处已探明原油储量超过3.4亿桶、日产超过5万桶的油气田约15年的开采权。

  根据协议,中信公司将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对卡拉赞巴斯油田的全部股份。这一收购已经获得了该公司大股东——埃克勒投资公司的支持。埃克勒投资公司持有该公司76%股份。其实际控制人是印尼大亨哈西姆——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经济顾问苏米特罗的儿子。

  如果不是被媒体曝光,中信公司并不愿过早公布这一消息。该收购案资产规模在中国企业海外石油并购中位列第三,仅次于中石油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23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OML130项目。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笔不错的交易。以国际通行的储量价值6~8美元/桶计算,该油田的价值就达到22亿~28亿美元,而最初的资产标的额就是22亿美元。

  三重门:不易过

  埃克勒投资公司表示,公司已经与中信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在此过程中如果收到更高的报价,即使该公司想取消收购协议,也要付给中信公司5000万美元的违约金。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完成最终的协议,该收购计划还必须获得加拿大石油公司的其他股东、加拿大艾伯特省法庭以及哈萨克政府的批准。“我们最为担心的就是能否获得哈萨克政府的批文。”上述内部人士透露。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去年几乎同一时候,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后,哈萨克斯坦上议院迅速通过矿产法的修改,以保持国家对资源进行战略控制的名义,临时增加了干涉并购的权力。

  面对哈萨克政府日益收紧的资源控制,中信公司的收购能否通过类似的审查?就在11月16日,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发表电视讲话,建议政府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阻止上述交易。这几乎使这项并购陷入冰点。

  但据消息人士透露,经过两国政府高层的沟通会晤,该收购已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有公开媒体称,11月中旬,吴仪副总理与马西莫夫副总理,在北京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哈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中信公司则在公告中表示,将保持被收购公司原有员工、供应商和现有客户不变,实现收购后的平稳过渡。

  一个好汉三个帮

  并无石油勘探开采经验的中信公司,能击退那些有着深厚行业背景的竞争者,看似有些意料之外,实际却在情理之中。“除了价格,必然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在背后。”分析人士普遍强调。

  早在去年底就有消息说,中石油锁定的下一个收购目标,正是加拿大能源公司哈萨克资产。到今年3月,更是有消息人士透露,中海油和中信公司先后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要竞购上述油气资产。

  进入7月,中信公司正式决定参与收购,此后便再无中石油、中海油并购的传闻。据有关人士透露,在2004年底成立的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为相关部门重新制定并购策略提供了智力支持,尤其是在收购海外石油资产方面,从集中转为分散。

  从去年开始,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找油屡屡受阻,也让相关部门对中国的石油并购战略进行了反思。“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民企,都可以走出去洽购资产,相关部门也将建立一定的协调机制,避免中国企业的内部恶性竞争。中信公司的并购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上述人士表示。

  据悉,如果交易得以达成,中石油铺设的中哈石油管道将为中信公司的原油运输提供方便。显然,虽然三大公司没有参与本次并购,中信公司还是要依靠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物质支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