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降价已成常态 药价却总不见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 11:25 中国经营报

  降价已成常态,药价却总不见底。

  从11月20日起,国家发改委对部分药价进行了第20次调整。以后每两年,药价将调整一次。

  发改委对药价常抓不懈固然体现了监管的决心。但经过20次药价调整,发改委的统筹难题愈发明显。理想的结果是挤压药价水分的同时,既能遏制药价上涨,又能使制药业健康协调发展。但现实和理想相去甚远。

  历次药品降价,大约削掉了400亿元药品销售额,但目前老百姓、药厂和医院对此结果均不满意。

  发改委的法力只落实到了生产环节,对医药流通环节和药品审批环节的治理始终难有成效。

  因为这牵涉到与

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等部门的协调,行政上的掣肘削弱了发改委的降价成果。

  如药厂规避降价的措施是药品“换马甲”重新面世,或者提高非降价药的价格弥补降价药造成的利润损失。医生对此心照不宣,处方里以高价的“新药”代替降价的药品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戏法之下,国家药监局对新药审批把控不严成了众矢之的。

  流通环节的高昂费用分割了药品的大部分利润已成药厂的共识。目前,药品流通环节过长,要经过6~7个销售环节,导致药厂效益的损失。目前我国医药商业的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流通费用率仅为2.9%。

  比流通环节更让药厂头痛的是进入医院的“回扣链”。在近期曝光的医院反商业贿赂的案件中,“回扣链”从分管药品采购的副院长——药剂科主任——医生,甚至延长到相关会计、仓库保管员等。这部分成本无疑被加入到药品中由消费者买单。

  虽然发改委规定了医院的药品加价率不得超过15%,但医院实际加价率在40%左右甚至高达60%。在国家财政对医院补偿不足的前提下,以药养医是医院无法根本改变的生存法则。

  所以通过合法透明的医药流通环节来降低营销成本,是更有效降低

药价的因素之一。

  目前,发改委等政府部门也意识到药价管理是“系统工程”,靠单纯降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合理的药品定价机制要建立在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

医疗保险制度三项改革完善之上。

  而在此“工程”没有竣工之前,注定药价虚高问题的解决,要在各方势力博弈的情境下缓慢潜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