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交会遭冷落折射房地产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6:58 中国证券报

  人气不足 面积缩水 本地开发商几乎集体缺席

  本报记者 李良 上海报道

  11月10日,第8届中国地产节(住交会)在沪开幕。 一年一度被视为中国房地产界一次盛宴的住交会,在2006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参展商的大幅减少,媒体关注的热度明显降温,展区里稀稀落落的观众,竟让“住交会是否该继续举办”成为此次住交会论坛中被屡屡提及的一个话题。

  这是当前中国房地产业所处困境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房地产界的一次重要活动,历届住交会都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即便在2005年房地产业首度遭受宏观调控重击时也不例外。但到了2006年,一切都变了。

  “缩水”的住交会

  与往年一样,2006年住交会门票的票面价格仍是2000元。但在票贩子眼里,住交会门票的价值已经大大缩水。

  “2000块就是个噱头,真正的出票价格是很低的。但就是这个很低的价格,也没有什么赚头了。去年人比较多,一张票高的时候能卖到四五百块,低的也能卖到一两百块左右,但今年想卖出去都难。刚才好不容易卖给一个外地来的,也只卖到50块。”一个票贩子告诉记者。

  与票价市场行情一起缩水的还有住交会的规模。

  与往届住交会占据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5个大展馆不同,2006年住交会只布置3个展馆。而即便在这3个展馆中,剔除专门用于举办各种论坛的一个展馆,以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展示为主的一个展馆,提供给

房地产开发商们的,实际上只有一个展馆。而就在这仅剩的一个展馆中,前来参展的开发商也是寥寥无几,零星而巨大的开发商展台,孤独地矗立在众多的建筑设计公司、媒体展台中间。记者注意到,除了上实地产外,“近水楼台”的上海本地开发商们几乎都没有出席此次住交会。缺少着重量级开发商参与的住交会,自身在房地产界的“重量”也正面临着缩水的尴尬。

  大幅缩水的还有观众。在此次住交会的现场,除了论坛会场里人气稍旺外,其他展馆里的冷清场面,几乎可以用一句“工作人员比观众还要多”来形容。与此同时,媒体的关注度也在缩水。与2005年住交会充斥着“长枪短炮”相比,2006年参与住交会报道的媒体记者明显减少,报道力度也明显减弱。某房地产网站在往届住交会报道时,都会搭建自己的展台,并由领导带队,组建阵容强大的团队参与报道,但本届住交会不仅没有搭建展台,而且仅仅派了几名员工参加。

  激辩房地产走势

  2006年,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的“紧箍咒”开始越念越紧,正如本次住交会遭遇的“缩水”之痛一样,中国房地产业也正面临着一次阵痛的开始。路在何方?这个话题一如既往地成为参会人士最关心的话题。

  “现在宏观调控到目前为止是‘空调’,只有部分的地区

房价得到了控制,而现在很多地方的房价越来越高。但是宏观调控的效应在积聚,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在积聚。”上海房地产界独立评论人士顾海波说。他在论坛中表示,中国近期房地产走势,不会如目前舆论热炒的“稳中有升”,而是“稳中有降”。正如上海在这一波房地产行情中最先启动,扮演领涨者一样,在未来下跌行情中,上海也是最先见顶,最先下跌,北京、深圳等地在经过补涨之后,也会随着上海一起下跌。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则认为,中国楼市仍处在持续需求旺盛期:一方面,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这证明人们的购买力在不断增加,这是支撑楼市继续兴旺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城市化仍在加速,这是未来的住房消费需求对象;第三,旧城改造拆迁会带来一定数量的刚性需求。他同时表示,当前要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得到一个和谐的发展,绿色的发展,第一点应该关注金融环境和金融改革;第二,要实现土地调控的城市差异,因为土地调控、土地供应量、土地开发量、土地盘活在各个城市是不一样的;第三,要对住房体制改革进行深化和结构调整。

  北京市华远地产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则一如既往地表示了自己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乐观。不过,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他却对当前市场和人们对他的评价又发出了一番“高论”:网民们可能更关心的是能不能不花钱买房;政府更关心的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但开发商是个盈利机构,关心的是怎么样能多赚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