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热议第三轮房地产调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 04:0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姜洪桥 北京报道

  中国政府是否会出台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已经成为房地产相关人士的热门话题。

  始自今年5月的“第二轮”房地产调控执行近6个月之后,有报道称中央对该调控结果不满意。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政府是否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调控。

  建设部的一位官员否定了这种传闻,但记者获悉,11月11日,国务院研究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组织了有关房地产调控的会议,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和官员出席了该会。有分析人士称,此会类似于“吹风会”。

  热议由来

  “我也听说了。”中原地产顾问总经理李文杰的回答和记者采访的大多数地产界人士一样。

  自10月份开始,

房地产业内开始流传政府可能出台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说法。较为“精确”的说法是,在年底左右将会有十几个部委联合签署的文件下发,该文件将对房地产业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

  由于预期政策将会对房地产业造成较大影响,房地产业内均对“第三轮”调控的说法保持高度关注。在10日召开的全国住交会上,众人最为关注的第一论题即为对房地产调控进行反思。如此密切的关心使得人们非常在意微小的细节。“最近

财政部检查39家房地产企业隐瞒利润,这可能是个迹象。”李文杰说。

  “这次还是要有点动作。”央行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认为,执行是动态逼近目标的过程,市场发生变化了,政策也应当调整。不过,他并未证实政策变化的规模和程度,以及是否就是业界传闻的“第三轮”调控。邹平座是参加11月11日关于房地产调控会议的专家,并在会上发表了6点建议。该会议由国务院研究室和新华社等机构组织,分析人士认为这种会议类似于“吹风会”。按照以往惯例,这种半公开的意见征集会议通常由建设部先行召开,再向国务院汇报。邹平座表示,各方的意见在宏观层面取得了一致,那就是要加强监管、以科学发展观为方法论。“现在大家在探索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调控,政府也有办法。”邹平座说。

  建设部一位官员表示,所谓“中央对调控结果不满意”的说法纯粹是炒作,也不存在所谓的“第三轮房地产调控”,有的只是调控的进一步完善。

  但相关传言在热议:两条被普遍引用的证据是,10月17日有关领导在国务院听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汇报会上的讲话,以及本月初有报道称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结果不满意,有关部门压力很大。这些被引用的证据实际上都是针对房价和房地产调控结果而来。

  在10月17日的汇报会上,有关领导称,“也要看到,当前少数城市住房价格上涨仍然过快,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部分调控措施尚没有完全到位,房地产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

  事实上,在“国六条”公布近6个月之后,全国房价仍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据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深圳、北京、厦门等城市,其中深圳增幅为12.3%,北京增幅为10.9%;下降的城市只有两个,分别是:上海2.3%,丹东0.1%。

  房价的高幅增长是在土地价格下滑的情况下出现。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在之前的媒体发布会上透露,北京市2006年土地总成交单价及住宅用地成交单价均出现大幅回落,住宅用途为主的土地成交单价从2005年的每平方米2578元降至2006年的2272元,降幅约12%。

  各方意见

  对可能出现的政策收紧迹象,相当多的房地产界人士纷纷表示担忧。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董藩认为,政策频出对市场未必是好事。在整体经济增长条件下房价不太可能下降。如果一定要控制住房价的话,最好的办法是抑制需求。

  虎杰投资顾问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寅则认为,尽管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但已经处于缩量上涨的阶段,为房地产周期中后段的典型特征。“如果以强硬的政策实现硬着陆,初期可能会有很多人支持,但长远来看所有人都是输家”。张寅担心,政府过于关注房价,着急解决房价问题将会对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据各城市公布的房地产交易信息,在房价持续上涨同时房地产交易量出现下滑。上海日交易量从去年的日均800套左右跌至目前的日均650套。北京日交易量也由去年的700多套降至550至600套之间。“均价并不是核心参考指标,因为在中国特殊的体制下,开发商并不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而是根据成本来确定供应的产品。”张寅说。他的这一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房价高涨情况下空置率维持高位的现象。据统计,到9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

  邹平座指出,在目前情况下,房价在稳定中小幅下降是合理的。5月份以来的房地产调控主要问题是执行问题,只要各方严格执行、严格监管,情况就会好很多。邹平座从更为宏观的背景解释房地产调控的必要性:1997年以来房地产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调控工具吸纳大量人民币,但一种工具不能一次性用到尽头,现在是要平衡资本市场。“不能一下子把能吃的都吃完,要给未来宏观经济调控留有余地。”邹平座说。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