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普尔斯马特案启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05:01 中华工商时报
□见习记者曹婧逸 10月23日,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9名前普尔斯马特高管站在审判席上。 关注案件的人有很多,哈尔滨的赵先生也是其中的一个。 作为普尔斯马特超市(以下简称“普马”)的供应商之一,他被拖欠了30万元的租金。据不完全统计,普马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已达人民币20多亿元,这还不包括拖欠银行的10多亿元贷款。 在中国零售业历史上,“普尔斯马特”的名字注定无法抹去。 普马连环骗局 普马在中国的诞生得推至1996年。 当时,普马的实际控制人———刘五一在美国获得了普马特许权,注册成立了北京普尔斯马特会员购物企业集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刘注册的中国普马是第一个将会员制理念引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但实际上是一家地道的中国民营企业———诺衡集团旗下的大型连锁企业,惟一和美国普马有联系的只是使用了后者的品牌。 从1996年到2004年的短短8年时间,刘五一就在北京、成都、昆明、长沙等地开了41家分店,红极一时。 但好景不长,2002年2月到2004年5月间,诺衡物流有限公司联合总裁吴卫东、蒲济、吴宁、孙波、杨苍、徐斌等9名中国普马高级管理人员,受刘五一的指使,先后从普马在北京、新疆、四川、贵州、哈尔滨等地分公司抽逃注册资金1.1亿元,导致各分公司无法偿还当地银行的大量贷款和供货商货款。 2004年3月,西南地区银行收回2亿元贷款,普马调集全国资金还贷。但此后银行未能如约继续放贷,各地普马店被迫拖欠货款和铺租。当年5月,长沙店率先“关门大吉”,此举也引发了多米诺效应———各地普马纷纷关门,供货商、业主、银行起诉不断。 与此同时,部分高层管理人员还通过伪造承兑汇票的方式,先后三次骗取北京来广营农村信用社的承兑资金1600多万元。 最终,普马帝国土崩瓦解,出现了在文章开头的一幕。 但遗憾的是,关键人物刘五一却出逃国外,和其他部分涉案高管和经办人员一道,没有出现在被告席上。 供货商的困境 普马的突然崩塌,直接的受害者是广大供货商。 其中,赵先生的遭遇很有代表性。 2004年普马进驻哈尔滨。对于赵先生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于是在交纳了30万元租金以后,他在超市里租了一块场地。 不料,“9月28日才装修完,12月普马就关门了,当时还没有正式营业,别说盈利了,还亏了不少。”更让赵先生感到无奈的是,超市的负责人也不翼而飞。“我们又跑到北京,结果总部也没有人给我们一个说法,再后来整个普马就倒闭了。” 同赵先生一样有着不幸遭遇的供货商,目前无法计算清楚。清楚的只是那20多亿元的货款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已经在美国聘请律师,起诉美国普尔斯马特,这个事一定会追究到底。”山西代理商联合会会长樊晓军对记者表示。 不过,在这次普马合同诈骗和抽逃出资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只是追究了普马几位前高管的刑事责任,但并未涉及供货商们非常关心的拖欠货款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虽然案件在审理,但这笔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追回。”尽管时隔两年,赵先生电话里的语气依然十分沮丧。 急速扩张的背后 据了解,仅用20万元的注册资金就可以开一家普马新店。 按照普马模式,一般是依照“注册新公司→已注册的公司向当地银行贷款建设店面→赊销获得供货商供货→抽调注册资本金、银行贷款、拖欠的供应商货款和经营资金”程序注册下一家新公司,如此循环。 在普马急速扩张的背后,是大量抽取供货商的货款作为流动资金、把流动资金用于开新店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局面,这样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紧张。 从2003年到2004年5月,普马的资金周转已经非常紧张,但分店仍在建设之中,因为只有更加疯狂地开设新店,才能以开设新店的项目继续向银行贷款,进而获得供货商货款。 “必须严格商业审批程序,防止盲目扩张,这是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必要途径。”商务部研究院国内贸易规划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育林说。 然而,普马模式在零售业却并非个案。为了赢得市场占有率,不少企业不惜用供货商和银行的钱来支撑扩张,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快速地相继倒下。 对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来说,樊晓军认为“眼下最可行的办法是依靠 《零售商供货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范行业行为。” 张育林则表示,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企业家,要具有长远发展目光和合法经营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培育出自己的声誉与品牌。“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零售商要真正树立与供货商‘共存共赢’的观念。虽然供应商力量分散、弱小,但是有了‘靠组织自救’的意识和行动,局面就会改善。而现在,全国性或地区性有权威、有号召力的供应商协会仍未组织起来。应该借鉴韩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洋品牌的崇拜 普马骗局的背后,还隐含着对洋品牌的崇拜。 普尔斯马特源自美国P r ice E n-te rp r ise s,In c.公司(PEI)注册的“P r iceSm a r t”商标。PEI当年计划将这一商标用于其在海外开设的仓储会员店。但在美国本土,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一家普马会员店,惟一与美国有关的是在加勒比海上的美国殖民地———维京群岛的一家普马超市。 再看看中国普马的宣传词:“全球最大的仓储会员制商店”、“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超市排名第三”,这些噱头头衔成了供应商蜂拥而至、银行大量贷款的通行证。甚至没有人怀疑过中国普马民营企业的实质。 狡猾的刘五一还通常将中国普马的开店地点选在二三线城市。眼看一家美国连锁“巨头”来投资建店,对于急需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来说,自然是不能放过的买卖;而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洋超市”的品牌效力则迅速转化成“商业信用”,从而轻易获得银行贷款。 “很多地方盲目迷信洋品牌、大品牌,一味热衷于招商引资,只顾政绩,惟GDP马首是瞻。”张育林指出,不能在开发建设商业网点时,就单纯为了获取政绩、增加就业和税收而对零售商大开方便之门,“评估、审批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自然会引起过度竞争,从而零售市场鱼目混杂、良莠不齐。” 据记者了解,普马当时在各地的贷款大多为质押及担保贷款,质押物往往是普马在各地的地产及店面,甚至是流通性极大的仓储货物,而担保多为各地普马公司互相担保。 事后证明,这种关联担保对普马明显缺乏约束力,实则为后者的腾挪资金带来了便利。这造成了之后极为庞大而复杂的银行三角债务,而最终产生大批坏账。正是由于银行对贷款人资质审核的不完善,才有大量资金供给普马,让它四处开店。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