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民航业的战略新机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 14:18 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
中国民航业的战略新机遇 ——在2006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 高宏峰 (2006年10月30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很高兴出席本次高峰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民航总局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将向大家简要介绍“十五”时期(2001-2005年)中国民航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民航业面临的战略新机遇,对“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一) “十五”时期,中国民航有效克服了“9·11”恐怖事件、SARS疫情和油价上涨的消极影响,运输能力、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民航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是发展速度加快。2005年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为261亿吨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3%;旅客运输量1.38亿人,“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5%;货邮运输量306.7万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8%。“十五”期间通用航空飞行累计33.7万小时,年均增长11.7%。二是安全、质量提高。“十五”期间运输飞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0.29,比“九五”降低0.36。通用飞机万小时事故率0.06,比“九五”降低0.12。2005年航班正常率为82%,比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三是经济效益好转。“十五”期间全行业利润总额100亿元,比“九五”增长156%。2005年正班客座率为71.5%,正班载运率65%,分别比2000年提高10.3个和7.7个百分点。四是基础建设加强。“十五”期间完成机场建设项目73个。2005年末中国大陆运输机场142个,比2000年增加21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运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保障飞行300万架次,比2000年增加140万架次。航油供应921万吨,储油能力166万立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453万吨和38万立方米。五是科技教育进步。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科研项目获科技进步奖10项。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计算机离港系统基本覆盖全国运输机场。2005年民航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增加较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六是管理体制转型。“十五”期间中国民航实施了行业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经济性管理政策进一步放松,国内航空运输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增强,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七是国际地位提升。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名由2000年第9位提高到2005年的第2位,中国民航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大型航空公司和机场地位有所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民航组织第一类理事国。 面向未来,中国民航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 本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民航来说,也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民航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上的新机遇。 第一,中国民航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机遇大于挑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全球航空系统已建立比较严密的保安体系,以预防和反对恐怖主义破坏活动。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及文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资金、信息、商品、劳务、人口在全球范围流动将对国际航空运输产生更大需求。亚太地区将是航空运输增长最快的地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航空运输自由化、区域化和航空企业联盟化趋势方兴未艾,对中国民航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很大挑战,但也给中国民航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在航空发达国家启动以及航空领域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中国民航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新的积极的影响。 第二,中国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民用航空提出了持续增长的巨大需求。中国政府已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个目标,预期2000-2020年中国经济将以7.2%左右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人均GDP从2002年超过1000美元到2020年达到3000美元的这个发展阶段,国内外贸易将十分活跃,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转换,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空前旺盛,是航空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三,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民航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民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契机。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形成,有利于发展大众民航和缩小民航区域发展的差距;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有利于扩大民用航空活动的领域,激发新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需求;更加重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发挥民用航空的固有优势,使民用航空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机遇,2002年中国民航总局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2005年,根据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民航的发展趋势,又提出了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宏伟构想。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将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改造、优化和提升现有民用航空服务体系,使中国民航的航空运输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的提升,而且在质量上也有较大的飞跃。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目标是:(1)带有前瞻性地综合改进和发展机场设施;(2)建立新型的高效、透明、多层次、非干扰式的机场安全检查系统;(3)充分应用新科技,改变空中管理的理念,建立一个适应能力强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4)建立行业综合性公共信息网络平台;(5)建立法制、科学、综合、积极主动式的安全管理系统;(6)全面、系统地提高天气观测和预报水平,大大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7)建立适应国际新技术、新标准、新程序的适航审定系统;(8)全面建设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 最近,中国民航总局还将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部署,提出构建和谐民航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措施,使未来时期中国民航发展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2006-2010年,是建设民航强国及和谐民航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起步时期。中国民航的发展目标是:航空运输快速增长,质量有较大改善;通用航空总量扩大,结构趋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体制和法制基本完善,行业文化基本形成。到“十一五”期末,行业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世界民航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运输能力持续提高。预期“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以上;客运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提高约6个百分点;通用航空年均增长10%左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民航运输机场服务覆盖的县级行政单元和人口比例分别提高约10个百分点。 ——运输质量较大改善。航空安全水平更加接近航空发达国家。航班正常率达到85%左右,延误处理机制比较完善。正班客座率和载运率分别上升3-5个百分点,吨公里燃油消耗降低10%左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综合实力全面增强。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大中型机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航油供应能力满足需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训能力明显提高,飞行、空管和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职工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展开,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法制基本完善。进一步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民航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修订民航法为龙头,以完善安全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法规规章为重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航法规体系。 ——行业文化基本形成。形成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民航特点的行业文化体系,民航行业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行业文化的作用在民航改革、发展建设和安全、正常、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得到体现。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努力提高航空安全水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大力促进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的发展。预期201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5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旅客运输量达到2.7亿人,年均增长14.5%;货邮运输量达到570万吨,年均增长13%。通用航空作业飞行达到14万小时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为实现这些增长指标,我们将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第一,保持国内航空运输快速均衡发展。坚持枢纽轮辐式和城市对航线相结合,支持航空枢纽建设,完善航空运输网络。提高国内干线运输能力,扩大省会(首府)和重要开放、旅游城市之间的互连互通,加强中、东、西部地区的航空联系,增加航班密度,强化大型航空枢纽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搞好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以及航空运输与地面运输的有效衔接。积极发展公务、旅游、包机等运输业务,满足多样化需求。促进港澳航线运输稳定发展,扩大内地与港澳民航合作。积极务实、持续推动两岸空中直航进程,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第二,加快发展支线航空运输。按照保证安全、全面推进、因地制宜、重点支持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实施分类指导,放宽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加强支线机场建设。鼓励干线与支线联运,大型机场带动小型机场发展。在航班时刻紧张的机场,合理安排支线航班时刻。利用通用航空运力资源,开展支线运输。 第三,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运输。根据国家“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建立和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国际航权管理机制,实现国家航权资源最优配置和利用。加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国际枢纽机场建设,逐步开放业务权市场准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优化国际航线布局,实现与中南美、非洲和中东国家的通航,与欧洲、北美及亚太地区主要航空运输市场国家之间的航线和航班持续增加,西部、东北部国际航线和航班数量明显增加,中部开辟具有一定数量的国际航线和航班。改善和优化航空运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外向型发展,支持国内航空运输企业通过加入航空联盟和实行代码共享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着力发展航空货邮运输。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方向,通过市场引导、竞争推动,培育和拓展国内航空货运市场。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发展航空货运,支持发展全货运航空公司。引导建设货运枢纽,积极推进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深圳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简化、放宽国内货运经营许可。进一步完善航空货运市场监管,规范国内航空货运市场秩序。建立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空物流市场环境,加速由单一航空货运向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综合一体化服务的物流转型,加快航空物流产业化。 第五,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通用航空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发挥各方面兴办通用航空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通用航空机场及保障设施建设。大力扶持能源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公益性通用航空作业,积极配合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积极拓展通勤飞行、包机飞行、私用和商用飞行员驾驶执照培训业务,培育娱乐飞行、个人飞行等市场,满足公众航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需求。推动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创造宽松空域环境。 第六,逐步优化运输机队结构。以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为基础,以航空运输安全为前提,增加飞机总量,满足运输需求。机队配置与航线网络结构相匹配。鼓励增加大座级、大吨位飞机,以适应发展国际航空运输和缓解飞行员短缺、空域紧张状况的需要。鼓励增加支线和货运飞机,以满足支线航空和航空货运发展需求。预计“十一五”期末全行业运输飞机达到1550架,年均增长13%。 第七,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东部提升、中部加强、西部加密的方针,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到2010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90个左右,比2005年净增约50个。其中特大型机场3个,大型机场8个,中型机场40个,小型机场140个左右。完善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系统保障和技术支持三个体系建设,实现空管系统统一管理,初步建成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合理规划和实施供油设施建设,增强储备能力,保障航油供应。建设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客票应用,建设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新一代全球分销系统及灾难备份系统。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随着以上措施的落实,中国民航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预祝本届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