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再陷产权官司漩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13:34 中国经营报

  周树远 寇建东

  两家业界名不见经传的汽车企业日前站到风口浪尖。因涉嫌知识产权侵权,他们被欧洲汽车企业送上被告席。

  加上此前的“陆风欧洲撞碰门”、“法拉利中国仿造案”,中欧车界空气日渐紧张。有中国车企惊呼,我们已经进入欧洲车企的射程范围。

  集体诉讼

  10月20日德国知名客车制造商尼奥普兰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德国MAN商用车辆股份公司的子公司)宣布:“由于中大集团制造销售的中大A9客车完全抄袭尼奥普兰一款名为‘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因此本公司已经正式对其提起民事诉讼。”

  无独有偶,中国另一家企业也面临着诉讼威胁。德国《世界报》报道称,戴姆勒-

克莱斯勒公司近期准备将一家中国汽车企业送上法庭。理由是:“苏州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旗下一家整车企业生产的一款名为‘城市精灵’的小型车,其外观设计完全仿冒自其名下的Smart汽车。而据记者了解,该整车企业名为山东火云
电动车
有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所生产的电动车主要用于出口。

  另有图谋

  “这是欧洲汽车企业在集体的、有意识地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击。”两家中国企业表示,官司背后欧洲车企另有阴谋。

  事实上,在这场官司之前,中大已经与尼奥普兰有过一次较量。2003年,当时与国内宇通汽车公司合作的尼奥普兰,以中大侵犯其一款名为“莱茵”的产品外观设计为由,将中大告上法庭。然而一番缠斗之后,那场官司不了了之。而此前,大众、丰田、通用、本田等也都曾就

知识产权问题起诉过中国企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汽车外观专利,国内学界并不是十分明确,究竟具备哪些因素才构成侵权也很难界定。所以官司往往不了了之。”而从本次诉讼看,虽然尼奥普兰称:“与中大集团的官司9月26日法院已经受理。”但据记者了解,他们至今未确定诉讼赔偿金。

  既然结果不重要,诉诸法律又是为什么?

  “这些国际企业希望通过官司来打击并拖垮竞争对手,同时,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阳光凯迪顾问公司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陈育松如是说。

  欧洲危机

  刚刚结束的巴黎车展,再次引发欧洲车界对中国车企的恐惧。有当地媒体评论称:“中国车企正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进军全球,其对欧洲市场的影响远远大于美国。”而某当地经销商甚至认为:“虽然现在中国车对欧洲品牌难以造成威胁,但是欧洲中低端市场将最终成为它们的领地。”

  “戴-克Smart上市近8年,由于价格昂贵,销量一直不佳,而‘城市精灵’价格却具有明显优势,公司准备明年以4200欧元(Smart的欧洲市场价格为8000欧元左右)将它推向欧洲市场。”山东火云电动车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负责人说:“这才是戴-克指责其仿冒的真正动机。”

  “今年9月,中大已进入土耳其市场,打开了通向欧洲市场的大门。与欧洲同档次客车相比,中大客车的售价只有欧洲同类车价格的1/3到1/4,这引起了欧洲客车同行的高度警惕。”纪立俊同样认为,尼奥普兰此时起诉目的并不单纯。

  “打知识产权官司拼的就是实力,”曾与日本一家企业打过知识产权官司的国内车企负责人感触颇深,由于法律很难界定,因此一旦惹上官司,可能会拖很长时间,这会让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国企业精疲力尽。

  日前,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的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欧洲在中国最大的团体组织中国欧盟商,已经把汽车领域的侵权问题逐渐列为该工作组的工作重心之一。”

  出路何在?

  “与国外审核制相比,中国专利申请实行的是申报制,因此专利获得相对容易,因此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企业在中国抢先申请专利后,反过来对中国企业提起侵权诉讼的可能。”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说。但是即便阴谋论成立,是否表示中国企业产品真的无懈可击?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软肋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痛,而对于国际企业来说,产权诉讼这张牌何时出完全是个策略问题。

  “从开始研制到最后定型,中大在A9上投入的研发费用在800万~900万元左右,”中大公关部总经理纪立俊承认,“在当前普遍靠组装方式生产的国内客车制造业,很多工艺都在向国外学习,有些模仿的痕迹也在所难免了。”而苏州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干脆对记者提问采取躲避的方式。

  实际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国内许多有实力的本土汽车企业已经在外形设计方面,或进行外包、或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设计开发。“华晨于2002年推出的中华轿车,其设计开发全部外包给国外设计公司,虽然存在着费用高和改进速度慢等弊病,但是能够有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华晨汽车一位内部负责人表示。今年3月份,华晨推出了骏捷,“骏捷的外形是由华晨和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的,由华晨做主导,外方帮助华晨进行修改和匹配整合,这样做不仅使华晨能够远离诉讼,更重要的是,所有知识产权都在华晨一方。”

  “其实,现在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实力较弱的中国企业,如果他们很难从仿制阶段向创新阶段提升的话,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生存问题。”陈育松如是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