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都第二机场选址京津走廊 廊坊或天津武清备选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09:4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见习记者 李平 北京报道 在一期研究报告面世4年之后,10月21日,由两院院士吴良镛领衔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高调出台。 1999年,包括吴良镛在内的几位老教授酝酿了几十年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首次开题。 这项民间努力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三年后的2002年,一期研究报告发表,其影响力很快就在之后的建设第二机场、滨海新区开发以及京津冀地方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中得到了体现。 那么,二期报告又提出了怎样的新思路?对于诸如第二机场选址这类重大课题,有怎样的建议?报告会对京津冀地区下一步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10月25日下午,吴良镛先生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区域协作“潜流暗涨”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注意到二期报告中用“首都地区”取代了一期报告中提出的“大北京”概念。为什么呢? 吴良镛:一期报告中的“大北京”概念,本身是中性的,就像美国有个大纽约区,没有褒贬的意味。但是北京很特殊,附近就有个天津,这样一来好像我们是有意要抬高北京的地位。天津就不高兴,有一次我到天津讲演,当时的天津市长就委托一位常务副市长向我提意见。所以我们这次就用了“首都地区”这个概念。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都认为,行政区隔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的障碍。您怎么看这种行政分割? 吴良镛:环渤海地区的行政分割确实是比较严重的,但我觉得随着这个区域整体经济水平和开放水平的提高,相互协调合作的趋势是不可遏制的。我在报告中用了一个词,叫“潜流暗涨”。 事实上,这几年环渤海地区在建立协调机制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像2004年2月的“廊坊共识”,5月的“北京倡议”,6月的环渤海经济合作联席会议,以及商业、生态保护、交通设施等很多方面,还是展开了一些实质性的合作。 各自为政、以邻为壑,这是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个一定要改变,但这肯定需要时间。 经济观察报:二期报告中关于大滨海地区规划、一轴三带发展格局、北京新七环规划等设想,都是跨越行政边界的。关于打破行政区隔您有什么建议? 吴良镛:我们不赞成动不动就提机构调整、行政区重新划分,因为重划之后会产生新的苦难。 我们的想法是,只要这个方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我们就提出这个方案,而不去考虑经济上、政治上的边界。 怎样找到突破行政分割的突破点呢?我们提出的建议是,通过战略性的项目拉动区域合作,每一个项目都会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他们不得不相互合作才能进行下去。这样积少成多,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依赖性,就可以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协作机制。 澄清首都第二机场选址 经济观察报:一期报告中您就建议建设首都第二机场,为什么? 吴良镛:现在的首都机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有人预测,到2020年京津冀北部地区航空客运量将达到1亿至1.5亿人次,扩建后的首都国际机场在2010年左右将会达到最大设计容量。建设一个新的大型机场已迫在眉睫。一个机场的建设周期是十年,再不抓紧就会出问题了。 另外,从空域、地面、环境噪声污染等角度考量,首都机场现在的位置也不适宜,不可能再做大规模的扩建。 经济观察报:那么关于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您是怎么考虑的呢? 吴良镛:机场选址是一个很复杂、很专业的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天上、地面、地下的很多因素。从城市发展战略来讲,我一直在努力推动第二机场选址在京津走廊上。 在这片区域建设一个大型航空枢纽,不仅可以解决航空能力的问题,在地面上,这个机场还会带来相关产业和城镇成长的机会,形成一座大型的航空城,有利于疏解北京和天津中心区的城市压力。 这个新城可能不是在哪个具体的行政边界内,可能是跨行政区的一座新城。在战略上,这个机场的选址是一举多得的,它既直接满足未来航空的需求,又跟地面上的功能调整有关。 经济观察报:最近有说法,您支持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天津武清,是这样吗? 吴良镛:廊坊位于京津走廊的几何中心上,根据我们原来提的一个方案,在它市区的东侧或西侧都有选址的可能性。但现在有关部门的讨论比较集中于廊坊东侧,我们也比较赞同。现在有两个备选的场址,其中一个是天津武清的太子务,就是我们在报告中标识出来的位置。 但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拿这个地区举了一个例子,而不是说我们更倾向于武清,更不等于说中央就已经定在武清了。 关于第二机场的选址,很多地方热情很高。说实话,大部分还是抱着一种地方本位的思想来参与这项工作的。我们作为独立的科学研究必须统筹考虑这个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等很多因素。现在来看,国家非常关心并积极推动这件事,而且基本采纳了我们的战略,要在京津走廊上选址,估计很快就能落实。至于具体选在廊坊还是天津,那就是航空专家的问题了,我没有发言权。 一种民间努力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份报告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高层的决策。有没有官方背景? 吴良镛:有关部门非常支持,像原来的建设部部长俞正声,非常支持我们。我们一期的研究经费基本上是建设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清华大学也资助了一部分。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其他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期报告发表后,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后来的北京和天津城市总体规划,都吸收了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倡的很多观念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像“世界城市”的提法都写进了国务院的相关文件。 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一项自下而上推动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民间努力。我们的想法是,通过学术上的共识推进社会共识,进而达到决策共识。 经济观察报:一期报告出台后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去进行二期研究? 吴良镛:一期报告出台之后,这个地区发展速度之快、政府对区域规划期盼之殷,各界对京津冀地区研究之重视,都超出了我们原来的设想。我们没想到滨海新区、第二机场等设想这么快就得到了实施。面对急剧发展的形势和区域规划研究的新需求,我们觉得这项研究工作必须要步入更高的境界,不然就被正在发生的事实抛到后面去了。 我们的学术共同体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没有津贴,甚至我请大家到清华来开会,大家也是一边吃着盒饭一边讨论。我们会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研究,继续推出三期、四期报告。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